目 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Ⅰ 论文正文????????????????????????Ⅱ 一、小学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1 (二)情感性???????????????????? (三)愉悦性???????????????????? 二、小学语文渗透美育的途径???????????????
(一)教师审美意识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材美????????????????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 三、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Ⅲ
1 内容摘要
对美的向往是人类文明得以永不中断地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紧相联。为了顺应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四有”人才,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美育更是广大美育工作者近期来一直致力探究的课题。本文对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步入误区的原因及小学教学中美育的特征与途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育特征 美育途径
2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征与途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美育
是广大美育工作者一直致力探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讲得入情。只有教师入情,学生才能入境,并从中感受美、领悟美,在美中激发起情感,美育才能得以渗透、实施。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美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究的阶段,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与完善。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精神工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他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迫切要求。
一、小学语文美育的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即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象性。
即以形感人。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因此,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如果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以形感人。 又如《桂林山水》一文,写水,突出“静”、“清”、“绿”;写山,突出“奇”、“秀”、“险”。讲水的“静”,让学生体会漓江水面宽阔平坦的感觉;讲“清”,体会水之浅;讲“绿”,引导学生想象漓江两岸柔媚的色彩。讲山的“奇”,学生会体会平视远山的感觉;讲“秀”,
1
想象俯看倒影的缥缈逼真;讲“险”,带领学生仰视险峰的巍峨。这样,使桂林山水的美丽如在眼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形感人。
(二)情感性。
即以情动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二泉映月》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阿炳的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阿炳借乐曲倾吐心声,学生在朗读中深入体验阿炳的内心世界,以唤起共鸣。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年仅十六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退缩、英勇献身;董存瑞为了革命的胜利舍身炸碉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足智多谋、沉着稳健的诸葛亮、司马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历尽风险、忠心报国的岳飞、方志敏等等,从他们身上渗透着有感天动地的情怀,学生们一旦感受到了语言的芳香,他的心里便会产生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奉献精神。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学生引起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小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是“表同作用”。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总理要离开我们!那一天,来自各地的人们含着热泪,汇集在长安街送行。人们多么希望灵车能停下来,多么希望能再看一眼总理的遗容。灵车缓缓驶去,人们在心底哭喊着,总理啊!您别走!但灵车渐渐地远去了,再也不见总理的音容笑貌。真是天喊地哭泪淋淋!”教师催人泪下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大受感染,引起共鸣,把学生带入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画中,确似耳闻目睹,悲痛之感油然而生。
(三)愉悦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这就是小学语文美育的第三个特征——愉悦性。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
2
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具着必然的关系。”可见小学语文美育,也是愉快教育。
李泽厚先生认为,审美的愉悦性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主要是指精神意志上的满足和激荡的愉悦,通常指崇高)三个层次。在小学语文美育中,体现得最充分的是悦耳悦目和悦心悦意两层次。
⑴、 悦耳悦目
是指以耳、目为主的审美感官所感受到的愉快。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的悦耳悦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以此悦目。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真情的感染,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以此悦耳。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采用把文章和声音、画结合起来教学;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启发他们展开想象。 教学时怎样把学生导入作品的意境并体会作品情感呢?首先利用播放录音,并慢慢抽拉活动投影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在美和真的意境中,揭示课题,学习课文内容。教学课文结尾“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时,安排学生观看更多的奇石画面,然后提问:“你准备给哪块石头起什么名字?”学生形象地描述:“双龙戏珠、老牛拉犁??”
通过师生共同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千变万化,鲜明的形象历历在目,是何等悦耳悦目! ⑵、悦心悦意
是指通过诉诸我们视觉和听觉的有限的形象,不自觉地捕捉和领会到某些较深刻的意蕴,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领悟,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冷静思考。语文教学审美活动的悦心悦意,就是运用语文教材中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二、小学语文渗透美育的途径
(一)教师审美意识的提高。
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必须做到自身美,才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而具体的审美修养包括: (1)广泛的艺术爱好和审美趣味;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爱国名人故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