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课后习题答案 江家宝
第一章.概 述 .............................................. 1 第二章.物理层 .............................................. 3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 5 第四章.网络层 .............................................. 8 第五章.传输层 ............................................ 第六章.应用层 ............................................
1315第一章 概 述
第一章.概 述
1-10、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解: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解: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8
1-17、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⑴.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⑵.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⑴.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⑵.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8
1-18、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m/s.媒体长度L分别为:
(1)10cm(网络接口卡); (2)100m(局域网) (3)100km(城域网); (4)5000km(广域网) 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8-10-106-4
解:(1)1Mb/s: 传播时延=0.1/(2×10)=5×10; 比特数=5×10×1×10=5×10;
-109
1Gb/s: 比特数=5×10×1×10=0.5;
8-7-76-1
(2)1Mb/s: 传播时延=100/(2×10)=5×10; 比特数=5×10×1×10=5×10;
-792
1Gb/s: 比特数=5×10×1×10=5×10;
8-4-462
(3)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5×10; 比特数=5×10×1×10=5×10
-495
1Gb/s: 比特数=5×10×1×10=5×10
8-2-264
(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2.5×10; 比特数=2.5×10×1×10=5×10
-297
1Gb/s: 比特数=2.5×10×1×10=5×10
1-19、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1、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1
巢湖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课后习题答案 江家宝
解:⑴.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①.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②.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③.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⑵.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①.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②.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1-26、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解:①.实体(entity):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②.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③.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 :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④.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⑤.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⑥.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⑦.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⑧.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2
第二章 物理层
第二章.物理层
2-06 数据在信道重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
解:⑴.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限制,信息传输速率受香农公式的限制;
⑵.信噪比不能任意提高;
⑶.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传信率,就可实现无差传输。
⑷. “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比特/s是信息传输速率的单位;而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一个码元不一定对应于一个比特。
2-07 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则限制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0000码元/秒。如果采用振幅调制,把码元的振幅划分为16个不同等级来传送,那么可以获得多高的数据率(b/s)? 解:C=R*Log216=20000b/s*4=80000b/s
2-08 假定要用3KHz带宽的电话信道传送64kb/s的数据(无差错传输),试问这个信道应具有多高的信噪比(分别用比值和分贝来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解:?C?W?log2(1?S/N);W=3khz,C=64khz;?S/N=64.2dB 是个信噪比要求很高的信源
2-09 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3100Hz,最大信道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
解:?C?W?log2(1?S/N);?S/N?2C/W?1;
?S/N1?235000/3100?1; S/N2?2(1.6?35000)/(3100)?1; ?S/N2?100信噪比应增大到约100倍;
S/N1(1?S/N3)又?C3?W?log2?W?log(21?10*S/N2);
?最大信息速率再增加
C3?C2*100%?18.5% C2如果在此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最大信息通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 2-11假定有一种双绞线的衰减是0.7dB/km(在1 kHz时),若容许有20dB的衰减,试问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有多长?如果要双绞线的工作距离增大到100公里,试应当使衰减降低到多少?
解:⑴.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为 = 20/0.7 km = 28.6 km ⑵.衰减应降低到20/100 = 0.2db
2-12 试计算工作在1200nm到1400nm之间以及工作在1400nm到1600nm之间的光波的频带宽度。假定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解:?V=L*F;F=V/L得B=F2-F1=V/L1-V/L2 ?1200nm到1400nm:带宽=23.8THZ ?1400nm到1600nm:带宽=17.86THZ
2-16 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1-1-1+1+1-1+1+1) B:(-1-1+1-1+1+1+1-1)
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计算机网络》谢希仁(作业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