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特定的语境中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
课堂上的文本解读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特定的文本情境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是一种走进→体悟→审美的过程。深入解读, 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意志、 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感受文本的魅力和文化蕴味,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的体验和内心世界,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如解读 《赤壁赋》 , 引导了解生活处境: 作者被贬黄州, 生计困难, 既对残酷的现实表示愤懑, 又希望从老庄佛学中得到解脱。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领悟: 为何写清风明月、 浩瀚江水?为何写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为何写悲凉的箫音?为何写曹操?第四段为何要宽解对方?最后为何写开怀畅饮?在教师的主导下细嚼、慢品, 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 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现实生活的外化, 既想借游玩忘却烦恼, 又难以排遣生活中的种种失意, 洒脱与悲情, 乐观与消极, 人生无常的怅惘和对待生活的理性态度纠缠在一起, 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矛盾的内心世界。开怀畅饮, 难道是真的转悲为喜?还是悲后的一种无奈的借酒渲泄?在细致、 反复的阅读中, 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人生、 历史、 宇宙等更深、 更广的领域。
五、 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通读积累通读一定量的文本, 才有较丰富的阅读体验; 有较丰富的体验, 才有可能更好地丰满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广泛阅读, 多方涉猎, 在多种文本语境中探求积累, 积思广益, 融会贯通。在不断的启迪中, 逐渐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 涵养出生命的深度和高度。如阅读 《史记》 《汉书》 《三国志》 《战国策》 《资治通鉴》 《晋书》 《宋书》 《隋书》 《全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明史》 《宋史》 《史记》 等, 通过适量的通读, 披文入情, 因情悟文, 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 理解、 感悟、 自我观照。读圣哲之言, 体圣哲之心, 发圣哲之语。在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思想教育,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教文言文, 教无定法, 重在夯实文言素养。在语境中教, 笔者以为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教师教的目的便是要引领学生感受汉字的典雅, 感受汉语语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领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和深厚的哲学思想。
作者单位: 福建建瓯第一中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在语境中教文言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