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涵泳文本内蕴、体悟人物内心搭建了认知通道,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悟。
三、观照感知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形象可感的事物往往更容易激发其内在的认知潜能。阅读教学应观照学生感知特点,利用多种适合小学生认知的方式,将课文中原本僵硬、凝固的语言变得鲜活可感,为学生感知内容、悦纳内容、外显内容提供有效渠道。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很多学生常常将课文中的“拨草寻蛇”错读成“拔草寻蛇”。这种错误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由于粗心造成的读音错误,更重要的是牵涉到了学生对文本意思的准确理解。往深处看,它还会对学生感知人物形象产生影响。为了纠正这一错误,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学生最喜欢的表演方式,让他们分别做出“拨草”与“拔草”的动作,进而通过直观体验感知到“拨草”是力往两边使,“拔草”则是力向上走,以形成连根拔起的效果。表演过程中,学生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联系到林冲手拿的是一根哨棒,向前伸展之后,用“拨”字更恰当,更能体现出其动作的轻盈和武艺高强。继续涵泳品读,他们又发现,从一个“拨”字还能看出林冲处处谦让的个性,而“拔”的力道太大,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认清了字形、强化了字音,理解了词语的内在意蕴,还深化了他们对人物形象通透而饱满的认知。
涵泳是推进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多角度、多形式地充分挖掘学生主体的认知潜力,真正让学生进入涵泳状态,并灵活运用涵泳的方式,获得语文能力的持续提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阅读教学中的“涵泳”式策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