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科学数据出版工作流程的勾勒
5.1科学数据出版的形式
当前科学数据出版形式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些学者认为以学术期刊出版商为主体的科学数据出版通常采取3种形式:将相关数据注册到数据仓储、以补充材料的形式与论文一同发布、提交第三方备份[40]。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数据出版的形式包含传统研究论文提供数据下载信息、基于DOI系统的数据网络出版、通过专门的数据期刊以数据论文的形式出版[35]。王丹丹[41]则认为科学数据出版分为将科学数据作为独立信息对象存储在知识库中、以数据论文形式出版和以论文附录形式出版3种。涂志芳[6]则从出版客体出发,总结了数据附属于出版物、独立的数据出版和出版物附属于数据3种形式。
总体而言,科学数据出版形式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其出版载体的不同,出版形式的多样性则是科学数据出版与传统学术出版交织和分离的结果,几种形式各有优缺点(表1)。科学数据出版的主要形式包括传统出版物的数据附件、学术仓储、以数据论文为主要形式的数据期刊、单纯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发布等。从与传统学术出版之间的关系来看,将数据作为传统期刊文献的附件和附加材料提交出版这一形式由来已久;通过学术仓储进行科学数据出版是OA运动、开放科学建设的必然结果;数据期刊和网络出版形式脱胎于传统出版。
表1不同科学数据出版形式的特点
width=729,height=238,dpi=110
5.2科学数据出版的流程
科学数据出版遵循基本的出版流程,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InformationSystemCommittee,JISC)与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aturalEnvironmentResearchCouncil,NERC)在《地理科学数据期刊》(GeoscienceDataJournal,GDJ)的基础上共同开展了PREPARDE项目,规范该领域数据文章提交、文章与数据集关联、数据存储、科学数据同行评审等环节和流程[42]。美国国际开发署(UnitedStates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USAID)对数据出版的流程作了简要概括,包括数据识别和认证、评审和数据发布3个环节[43]。美国劳工部开展的数据开放主要有数据的分析和认证、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提交与发布等环节[44],首先分析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性特征,区分数据所属类别;其次通过元数据描述揭示数据特征和类别区分;最后根据数据特点进行区别开放和发布。吴立宗等[45]认为数据出版包括数据提交、同行评议、数据发布和永久存储、数据引用以及影响评价5个基本环节。屈宝强等[46]认为数据论文的出版流程包括论文手稿的撰写、论文提交、同行评议、修改、定稿和发表等环节。无论科学数据以何种形式和平台发布,从宏观视角对科学数据出版过程进行分解,其过程通常包含数据的生产、作者预处理(主要指面向数据出版要求的格式化处理)、数据出版商的评审、数据出版预处理(包括元数据生成、DOI生成、格式规范、出版形式确定等)、数据发布、数据存储等环节。在具体的科学数据出版实践中,因为主体、形式、平台、政策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呈现不同特点。
5.3数据出版中的质量控制
对数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助于促进可信任数据集的产生,也有助于促进数据的再利用。就出版形式而言,当前多数传统期刊未对数据质量控制提出相关要求,数据仓储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质量控制,而数据期刊的质量控制保障相对完善[41]。李修[47]通过对国外数据期刊案例进行分析,认为论文结构标准和同行评审是进行数据期刊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涂志芳等[48]通过对比国外科学数据出版实践的典型案例,认为我国在科学数据出版的质量控制方面,需从理论探索、政策制定、标准研制、系统开发、工具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质量控制是发挥科学数据出版价值的重要保障,技术实践正在不断推进,而理论探索也应进一步深入。
6科学数据出版与学术交流体系的关系
科学数据出版给整个学术交流体系带来了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从对传统学术评价系统带来冲击、加速学术体系转变等视角探讨了科学数据出版与学术交流体系的关系。
6.1对传统学术评价系统的冲击
科学数据出版对学术评价系统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扩大了学术评价对象的范围。传统学术评价侧重于对著作和学术论文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结果的多途径使用趋势越来越明显。通常以学术成果出版作为学术评价的前提,学术著作、学术论文成为最重要的学术评价对象。科学数据出版为学术评价、学术规范和学术质量的控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49]。刘凤红等[50]将科学数据作为一种研究要素,而科学数据多以研究要素论文的形式出版,研究要素的出版体现了开放科学的内在精神,即简单、可靠、可被引用、可被发现。将科学数据纳入学术评价,特别是对数据论文、附加材料等形式的数据进行评价,拓展了学术评价的内容范围,也可进一步提升科学数据在整个科研成果中的价值。
科学数据出版对学术评价系统的冲击还体现在将科学数据作为学术评价对象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数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但将科学数据纳入学术评价系统时,对何种形态、处于何阶段的数据进行评价,由何人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如何制定都还在探索。虽然研究要素出版代表了学术出版的新方向,但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如其在学术和科研评价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数据出版的标准化发展和接受程度的提高,科学数据成为学术评价对象具有更多可能性。
6.2加速学术交流体系的转变
Murphy[51]认为包含互联网在内的技术突破,以及正在发生变化的政策制定者和科研资助者的优先考虑事项,正在不断联结形成新的学术交流模式。2012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ScienceasanOpenEnterprise(《科学:开放的事业》),将开放科学定义为开放数据、科学出版物的OA和科研内容的有效交流[52]。“开放科学”这一术语提出之后,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以及出版的认可和实践程度均大有提升。透明性、开放性和再现性本就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特征,在推动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中,数据共享标准的设立激励科研人员将科学数据存储在公共数据仓储中并开放[53]。Campbell等[54]早在2002年就提出,不对科学数据进行开放发布对于科学活动有消极的影响,减弱了对出版成果的确认能力;Piwowar等[55]通过调查发现科学数据的共享、开放能显著提高被引率。科学数据出版把单纯的数据共享和数据存储纳入到学术传播的过程,提升科学数据在整个科研体系和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使科学数据成为一流的科研成果[16]。当然,数据与研究文献密切相关,科学数据的发布、存储、引用以及与相关研究文献的关联,自然成为科学数据出版应当关注的关键环节。科学数据出版为科研人员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增强了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国内外科学数据出版理论研究述评(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