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重新解读作为科学方法的中医学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摘要:中医学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其独特的健康观念、医学理念、治疗技术、养生方法所获得的认同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在常见、多发疾病治疗还是在诸多疑难病甚至新发疾病的应对方面,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得到了直接受益者、学术界以至于更大范围的认同。但对于作为方法的中医学的独特认知方式的解读远未深入。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医学理念、疾病观念、概念系统与直接具体的临床疗效之间关系的解析,仍在相当程度上停留于、满足于以传统中医自身的言说方式。在认知方式、成功经验与作用机制之间巨大的灰色地带有待开垦。


  关键词:中医学,科学方法,文化基础


  中医学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其独特的健康观念、医学理念、治疗技术、养生方法所获得的认同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还是在诸多疑难病甚至新发疾病的应对方面,中医药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得到了直接受益者的青睐,更得到学术界以至更大范围的认同,其国际影响也正从民间到学界再到官方日益扩大。然而,对于作为方法的中医学的独特认知方式的解读还远未深入。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医学理念、疾病观念、概念系统与直接具体的临床疗效之间关系的解析,仍在相当程度上停留于、满足于以传统中医自身的言说方式反复陈说而不能深入分析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像青蒿素等具有特定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重大成就与系统性的中医药学的深层关联的探索仍然强调的是实践层面的意义。系统生物学等一系列前沿科学方法的引进、借鉴对于探求中医药学的“作用机理”之类的问题还只是开启了令人有几分乐观的研究进路,在临床成功经验与作用机制之间及其巨大的灰色地带的开垦有待长期执着的不懈努力。


  1中医独特的认知方式潜藏着有待深入解析的奥秘


  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把中西医学的差异说成是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是一种有一定普遍性的表述。但是,这种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界似乎并没有一条共同的思想基线。在长期存在并持续至今的关于中医药研究、评价中的种种论争,都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当我们说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究竟意味着什么?两种体系的地位可以对等吗?二者之间的沟通、对话是可能的吗?其实,早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和希腊文化各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各有自己的学术框架,据此都可以对自然、宇宙和人体进行系统的研究。中国的主要方法,当然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是寻求事物之间的共性,寻找同类关系,寻找感应关系[1]。也有人说,中国思想的出发点是“事”。“事”不是实体,而是实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思想主旨上,西方哲学是关于必然性的思想,而中国哲学是关于可能性的思想[2]。这种特征在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中医药学在实践中已经不容置疑地成功彰显着中医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也集中体现着中国思想的独特传统价值。


  中医学当然有自己的鲜明文化特色,有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这些观念的现实价值,在中医临床实践的世界之中才能真正体现。传统中医诊疗所达至的境界,有时看似简单,却并非仅仅靠一般经验的重复、累积、再现就能透彻说明,中医独特的认知方式潜藏着有待深入解析的奥秘。中医的眼光看到了什么?有限的表观信息何以能传达出科学手段并未关注到的“世界”?事实上,真正对于中医的有深度的理解只能基于对中医药临床成就的深刻认识。因为,基于中医千百年实践的系统化经验的理论说明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并且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例如,中医临床中既有相对稳定、效不更方的典型证候,更有“但见一证便是”与随证加减。而这里的随证加减并不是简单地对症用药,因为每一个看似单纯的症状实际上都是在一个解释系统中被准确定位的,它基于另外一种症状鉴别诊断系统。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固然复杂,但其独特认知方式的现实解释功能不容忽视。在这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高度的统一性。一个简单的例证就是,面对同一个风湿病病人或高血压病人,一位西医专家和中医专家关注病人的角度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会导向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迫不及待地不断追求新技术的取向和刻意捍卫正宗的复古倾向之外,作为方法的中医学有待于在新观念指引下进行深入开掘和重新阐发,这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中医药学超出临床实践意义的重要科学贡献。在当今的医学语境下,聚焦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方式做更深入的开掘性解读不仅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为当今医学发展带来更深刻的启示并做出科学性的贡献。


  2超越传统的本质论疾病观与线性还原的因果论


  2.1“刷新”我们的疾病观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疾病看成对健康的偏离。或者进一步说,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传统的疾病观,总是试图确定疾病的某种本质,对导致疾病的原因进行无穷追问。具有很大相对性的疾病分类在某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必须遵循的铁律。时下学者比较中西医学时,也每每以所谓“证”状态与“病”本质作对比,其实也是受到这种束缚的表现。关于疾病的分类与本质的本体论的强制性导致了现代医学研究在应对生命科学的复杂性与医学的不确定性的单一向度。走进中医的世界,眼前展现的是迥然有别的医学天地。用完全不同的概念、术语表达的其实是疾病世界的不同维度。但要把这套系统言说直接“翻译”成现代医学术语在当下阶段几乎不可能。而有时超出预期、时常被视为神奇的中医临床疗效,在其自身的境界里其实顺理成章。这样的境界值得我们以谦抑的态度审慎对待,虚心学习。


  在此,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沈自尹院士早在二十多年前的见解。他曾说道,过去一直认为感染性炎症是细菌或病毒等外邪所引起,只要消除细菌或病毒,炎症自然会消退。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不单纯在于抗菌、抗病毒,而是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密协调,由此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了炎症与组织损害。因此,需要转变对清热解毒药作用环节的认识,不能仅认为清热解毒药是祛邪以安正,清热解毒药杀菌灭毒之力实际不如其调节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之功效,其中实含有扶正(扶正不一定是指补法与滋补药,免疫调节就必须通过人体的正气)以祛邪之深意。也就是说,清热解毒中药在严重感染的状态下,不仅能“祛邪”,还能“扶正”。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对待外来因素所致疾患还须注意从保护与提高非特异的免疫功能着眼。特异性的杀菌作用固然是好,但还有非特异的免疫功能,那却是人体生来就有而且是最基本的防御杀敌能力[3]。这样,“感染”、“抗感染”的内涵就都有了新变化。对疾病原因的寻求也超越了简单的线性关系的思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重新解读作为科学方法的中医学在线全文阅读。

重新解读作为科学方法的中医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yao/122523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