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阖枢”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其对有形的人体和分布于人体的无形之气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掌握“开阖枢”理论从而分清疾病的形与气,对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开阖枢 黄帝内经 伤寒论 形与气
《内经·灵枢经·逆顺》有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如果将这里的“病”只是理解为有形的疾病是偏颇的。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中国古人认识万物,皆是从无到有,“无”为常态,是无形的存在,“有”为变态,由阴阳相交而生,是始终变动的有形状态。无论是有形的人体本身,还是无形的气,如何认识和分辨形气一直是中医的核心思想,而如今,中医受西方医学影响,阴阳混乱,形气不分。《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开阖枢”理论对有形的人体和分布于人体的无形之气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区分,其不仅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开阖枢”理论在现今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开阖枢”理论开始,探讨形气病的区别,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临床疗效。
1.1《阴阳离合论》论“开阖枢”之形
素问对“开阖枢”的论述主要出现在《阴阳离合论》和《皮部论》中。《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1];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1]。讨论完三阳“开阖枢”再论三阴开阖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1]。全篇将三阳三阴分开论述是有其深意的,旨在将有形的阴阳加以区分,此篇论述中既有“开阖枢”在空间方位的论述,也有“开阖枢”在人体内外分布的论述,但都离不开一个阳化气,阴成形的道理。“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此处的太阳、阳明、少阳都以阴中之阳和阴中之少阳论述强调了阴的存在可知,这里的“开阖枢”为阳气在体表运行的有形通路,太阳气运行于人体背面,阳明气运行于人体腹面,少阳气运行于人体侧面。可见,人体表面运行的皆为阳气,而阳气从脚走头,向上向外,从脚分出又在头面部相会,谓阳之离合,虽然阳气上升的通路部位不同,功能作用不同,但其本质皆为阳气,任何一条通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阳气不能在头面向合,故曰“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1]”。同理,“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三阴之“开阖枢”论述的是体内有形的阴气通路:“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1]。其将体内分成前中后三层,分别对应太阴,厥阴,少阴。又因厥阴在太阴和少阴之间不与腹部的阳明和背部的太阳接壤,只能和侧面的少阳相互联系,故曰:厥阴之表,名曰少阳[1]。而体内的三条通路中走的都是向里向下的气,名曰一阴。
1.2《皮部论》论“开阖枢”各气之功能特性
《皮部论》中虽然没有对“开阖枢”的直接论述,但是却是对这一理论的补充,其用大量篇幅,以自然之物作比喻,阐述气在不同的经脉部位中运行,其功能特性也有所不同。如“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以门比喻太阳的阳气有固卫体表之力;“阳明之阳,名曰害蜚”。《汉书·王莽传下》曰: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意指阳明的阳气如夏日之蝗虫,多而飞扬,盛而浮动;“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以转动开关之枢机来说明少阳的阳气能调节外侧经脉的紧张度,调控阳气的多与少;“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以冬眠的虫子作比喻,阐明太阴的阴气有使人体趋于安静之力。“心主之阴,名曰害肩”肩为俗体字。《说文·肉部》云:“俗从戸”,而门在外户在内,意指其气特性是趋里;“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少阴的阴气与少阳的阳气相对,能调节内侧经脉的松弛度,调控阴气的多与少。
从古至今对“开阖枢”理论的解释一直争论不休[2],也不被大多数医家重视,主要源于对此两篇的误解,但如果分清形与气,阴与阳,此两篇前后互补,言简意赅。
灵枢对“开阖枢”的论述主要出现在《根结》篇中,其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的部位及功能(相当于形与气)出现问题时的临床表现,而根结作为三阴三阳的始与终,对调节“开阖枢”各部的有形的疾病和无形的气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根结》篇记载的是“开阖枢”理论在临床诊断治疗的具体运用方法。李金玲等[3]认为,《灵枢》中《根结》篇置于《经脉》篇之前,先谈根结后谈经络,体现了根结理论对于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性,而其中核心的内容便是基于“开阖枢”理论的运用。其实“开阖枢”理论不仅对经络理论,其对整个中医学理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巨著,被无数医家视为不朽的经典,其开创的脉证合参、方症结合及六经辨证都被视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伤寒论》全篇并没有记录“开阖枢”的文字,但张仲景却是内经“开阖枢”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六经辨证既是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用于伤寒病的辨证,并用于指导治疗,活人无数。
3.1 按“开阖枢”之形分六经
如《伤寒论》中不少条文以“开阖枢”的部位辨治,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太阳为开,对应部位为人体的背面;“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阳明为阖,胃在上腹对应人体腹面;而少阳主症“胸胁苦满...或胁下痞硬”“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也是对应枢在人体的侧面,且“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也对应耳。同样,三阴按部位归类也有对应的条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时腹自痛”对应太阴为开,“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而太仓正是体腹的位置;“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对应厥阴为阖,“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正是心胸的部位。“少阴病,欲吐不吐...咳而下利”,对应少阴为枢,“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而廉泉是咽喉的部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从“开阖枢”论“形气”病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