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几来,随着当下医疗事业的一个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也就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本文叙述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的相关论文范文,来供大家借鉴参考一番。
第1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
闫思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
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所增加,其发病率及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而心血管疾病因其较长的治疗期和易于反复的病情,常常还存在许多伴发症,焦虑症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诸多医务工作者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临床观察与疗效分析中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较单一的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更为有效。这一观点目前大多存在于散在的临床观察或疗效评价中,缺乏大数据的支持,也缺乏更为合理的进一步证实,因而作者对目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比较,希望能对未来的研究和临床有所帮助与启发。
方法:搜集并阅读大量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强科学性和代表性的文献,归纳总结出对于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目前较为认可的基本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案。同时,分析比较各文献对该疾病治疗之间的研究差异,进一步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笔者认为更为合理的研究方案供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结果:经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笔者得出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治疗普遍倾向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对于双心疾病,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联合心血管病药和抗焦虑药,但联合用药会使不良反应增多,甚至两方面的用药相互影响,降低疗效。第二,研究数据表明,单一的中医治疗见效较为缓慢,并且无法获得较为满意的痊愈率。第三,多项临床观察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效果、焦虑症状评分及对疗效的满意度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在临床的疗效观察中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值得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借鉴。但多项临床观察中却显示出一个共同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研究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均以加入一个方剂的使用代表在临床上加入了中医治疗,而“中医治疗组”也只选用一个方剂进行治疗。这不但影响了研究本身的说服力,更是对中医治疗的极大曲解。“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一种疾病有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型,选药处方也当灵活应用。给所有患者使用同一处方,这本身就有违中医理念,中西医结合也绝非中药与西药的结合。故笔者希望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医方面的临床及研究,不必拘泥于使用一种方剂,而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第2篇:龙江医派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特色浅议
姜德友,吴佳姝(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要:龙江医派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即坚持中西医结合,倡导大医学观。高仲山先生在面临中医废止之际,提出中华大医学观的思想,为中医谋求发展。由于建国后中医药政策几经变换,龙江地区早期中医医家学习西医的代表人物有马骥、张琪先生,他们坚持执中参西、固本创新。随后西医医家学习中医,代表人物有黄殿栋、张亭栋先生,坚持执西参中、开创革新。龙江医家的优秀成果证明,正确的中西医结合道路是中医与西医相交汇的道路,需要掌握两种学科体系,采集长处以融会贯通,为龙江医派后辈子弟指明道路。
关键词:龙江医派;中西医结合;大医学观;高仲山
近现代以来,龙江医家纷纷投身中西医双向学习,高仲山先生率先提出发展现代化中医,坚持中华大医学观。因而龙江医派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中西医结合,倡导大医学观,一直引领龙江医家至今。
1思想背景
16世纪下叶,传教士将西方医学带入我国,随后的教会医院普及,人民对西医的认可度逐渐上升。至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已然大面积输入中国。192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部分人士鼓吹废止中医,遭到中医界全面反抗。种种历史过往促使中医医家反思己身,意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建国以来,中医药政策经历了4个阶段,1949年至1954年中医学习西医,1954年至1978年西医学习中医,1978年至1991年党中央大力推动中西医结合,1991年至今人大会议提出“中西医并重”,赋予中医西医同等地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2]。
2思想实质
2.1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交汇并非仅仅是中医学习西医。明朝隆庆年间,安徽省太平一带即有用种人痘之法预防天花[3]。1652年此法推广至日本,1688年俄国专门来我国学习此法并快速传入朝鲜,至18世纪中叶,人痘法这一免疫预防技术深入欧亚。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贞纳基于此发明牛痘后再度流入中国,成为当时预防水痘的惟一之法。从人痘法变成牛痘法,从国内到国外再到国内,这种过程正是中西医相互汇通的体现。时至今日,中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时同样重视西医部分,而国外逐渐对针灸、中医药认可度提高。习总书记更是大力主张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两门不同体系的同种学科,通过优秀知识的传递学习与创新,形成更加完善全面的新体系。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绝非仅是盲目地作为中医学习西医,或仅是作为西医学习中医。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无论立足于中医或是西医,当是掌握两种体系,吸取双方优秀的精华,摒弃自身的糟粕,形成现代化、科学化的中国医学观念。
2.2大医学观
高仲山,名仑,字仲山,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首,开创龙江医派先河,提出中华大医学观,曾主编《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后更名为《滨江省汉医学月刊》)杂志,著有《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妇科学》等。由于为中医出身,故遵照毛主席所说的方法,指出中医作为中国特有的古老文化,需要“有批判地继承,吸收和继承其精华,批判和扬弃其糟粕。中医要科学化,再也不要用旧方式、旧方法培养旧式的新中医了”[4]。高仲山在中医科学化的方向及具体实施步骤方面,于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上明确提出五条观点:第一,将固有学说中确有实效而理论亦合于科学原理者用科学方法解释之;第二,确有实效而理论不合科学原理者用科学方法证明之;第三,既无实效而理论又甚不合科学者废弃之;第四,凡汉医成法所无者设法补充之;第五,汉医所有之成法而为西医所无者保存而发挥之;第六,“聘请汉西医药通才及化学师、药剂师,丰其待遇,使无生计之累,以整理改进汉医药学术为终身业务,则戮力同心,精神贯彻,方可收整理改进之实效”。并进一步提出中医改进的要求有二:一是要求汉医学说与世界医学贯通融合,二是要求汉药化验提炼便于服用。他用科学方法整理中医,期待实现中医科学化。并通过认真分析中医学术特点,深刻思考中医学的发展之路,故而坚守中医立场,积极吸收西医知识以谋求中医发展,同时主张建立中西医两套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高仲山的领导下,龙江医派坚持中华大医学观取得了傲人成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浅议中西医结合专业发展现状论文(共3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