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是目前非常被关注的一个药物,来源于中国和印度的食疗药物,姜黄素是从姜科、天南星科一些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化学成分,是植物界很稀少的二酮类化合物,最早报告姜黄素药理作用的是印度学者。最近20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姜黄素开展了系列研究,不仅解析了传统中药姜黄的药用原理,更发现姜黄素的新功能,发表论文数以千计,取得了重要进步。姜黄素可以有效地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因此也就阻断了炎症反应的产生,同时还有抗氧化作用等,是其抗炎作用的原理之一[8],可用治疗自身性免疫性疾病等。姜黄素的非特异抗炎功能将会在多种与炎症机制相关的疾病,如关节炎、儿童自闭症中发挥治疗作用[9]。姜黄素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两种可使肿瘤细胞永不死亡的蛋白质,诱导癌细胞程序性凋亡而具有抗多种癌症作用[10],值得关注的是对肝癌、结肠癌的治疗作用。另有研究[11]发现姜黄素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改善成年人糖尿病前期β细胞的功能,临床上20例确诊为高脂血症的患者服用含50%总姜黄素的姜黄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其降甘油三酯的作用大于降总胆固醇的作用;姜黄素还有抑制瘦素的效用,使其不激活肝星状细胞而减缓肝脏纤维化。可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姜黄素可以在不同疾病中发挥治疗功效,其本质是对发病的共同机制发挥了作用,中医药两千多年前就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异法方宜论,一味中药可以用于不同疾病是为此理。姜黄素源于食疗药,研究证实其安全性良好是优势,但不溶于水,微溶于一些食物油,口服很难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经过现代制药工艺处理才能形成理想药物[12],姜黄素的成品药上市已为时不远。
3NAFLD的治疗进展
当前,NAFLD是消化界、肝病界的研究热点,其与多种疾病交织共存,危害深远。我国二型糖尿病及与之相关的脂肪代谢障碍性肝病、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呈爆发式迅速增长,发病低龄化令人堪忧,严重影响人民体质,消耗大量卫生资源,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本病基本原因与胰岛素抵抗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近年发现影响脂肪代谢的易感基因[13]、肠道菌群异常可能促进食物能量吸收和储存、促宿主基因表达及肠肽激素分泌,引起肥胖。我国学者的“肌源性脂肪肝”[14]、肝脏中NgBR蛋白水平与NAFLD发生关系的研究成果[15],均为治疗提出了新思路和较为精准的靶位。
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者,受盛入量过度,系统气化(功能)不足或肝郁脾虚,运化失司,积滞成病。《内经》上就说过“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就指多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瘀、虚诸症,易生恶疮乃肥胖引致免疫功能低下、湿热蕴结所致。脂肪肝、肥人体质多本虚标实,受禀赋体质遗传影响,故有些单靠饮食调整不易见效。久病必瘀、久病必虚,辨证论治多从疏肝理气、行气化瘀、健脾化湿入手。目前主流辨证论治方法是以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的治疗方案[16]为蓝本,在设定具有减肥功能的药物丹参、泽泻、海藻、生山楂为基础方,大体辨证分为:(1)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2)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3)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随证加味。常用药物制首乌、山楂、荷叶、决明子、丹参、泽兰、泽泻、姜黄、大黄等[17]均有降脂及减轻体质量作用。一些含番泻苷、蒽醌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久服,定期查肝肾功能避免长期用药及特异质人群的药物不良反应。提倡用传统降脂中药、药食同源方,保证长期用药的安全,如壳聚糖减少脂肪在胃肠道吸收,绞股蓝皂苷抑制NAFLD大鼠血清瘦素水平上升和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下降,中外学者聚焦的姜黄素新制剂值得期待。
需要指出脂肪肝疗效评价需要以肝内脂肪含量的变化为据[18],美国一项抽验结果显示,约37%的NAFLD已经存在显著肝纤维化[19],故袪脂和抗肝纤维化将是治疗NAFLD的两个主要切入点。
4抗肝纤维化治疗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王宝恩、刘平、程明亮等引进了肝纤维化概念、检测方法、疗效评价方法,开启了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新时代,带动中医学与时俱进,并形成中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特色。30年来国外尚无安全有效的抗肝纤维化产品,我国不断研发出的抗纤维化中药、中成药及其机制研究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肝纤维化中医诊疗为胁下症瘕积聚症或气滞血瘀症,专治软坚散结的《伤寒杂病论》名方名药“鳖甲煎丸”奠定了现代抗肝纤维化的基本思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是多个抗肝纤维化成药的组方原则。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属非特异性,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能与抗病因治疗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疗效。
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课题,设计了抗病毒与抗肝纤维化药物联合使用及单纯抗病毒治疗组,中医组分别是抗肝纤维化治疗与不用药物干预两组,均采用多中心、大数据、随机对照,结果说明慢性乙型肝炎单纯抗病毒治疗对肝组织改善是不够的。疗程1年半,前后两次肝穿刺结果显示抗病毒药物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组的组织学改善显著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24%,单纯安络化纤丸优于非用药组17%[21],就此开展的实验研究,显示安络化纤丸治疗组大鼠肝TGFβ1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22]。这将促成我国创建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与肝纤维化相关疾病治疗的新方案。清除病原治疗是关键,联合抗肝纤维化药物不可缺位,对于无特效治疗的肝纤维化尤为重要。
抗肝纤维化是长期过程,积极推出食疗方案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如苹果或蓝莓含大量抗氧化因子,可下调TGFβ1及Smad4的表达,同时上调Smad7的表达有益于减轻肝纤维化[23]。
5胆胰感染与炎症相关急腹症的治疗
吴咸中院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奠基人、开拓者,他熟读经典《伤寒论》,破解了胆胰急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腹症,成为我国在国际上领先的五个医药学项目。改写了急腹症一经诊断即胃肠减压或手术的定式,同时开启中医药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参与急危重症治疗之先河,将千古名方大柴胡汤、大黄牡丹皮汤、茵陈蒿汤和柴胡疏肝散等用于治疗急腹症[24]已成胆、胰炎症相关急腹症治疗首选。
胆、胰急腹症常相继发病或同时存在,中医将其视同脾胃肠腑功能一体,以通为用,性喜燥恶湿热。病因常见饮食不节、肝气郁结、气郁血瘀、瘀而化热,与湿浊结合蕴结生病,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治则通腑泻热,助肝胆胰之气通降,诸症自消[25],实证可重用大黄。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特点为肝郁脾虚、湿热积滞、缠绵反复、气滞血瘀、阻塞气机;热邪易化毒火,故治则清热泻火,以达到消炎通腑作用。腹痛急则治标,清热利湿、通里攻下法的疗效已得到共识。黄星垣[26]指出清、下两法联用对治疗急性感染、急腹症等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代药理显示通下与清解方药合用,具有解热、抗炎、抗感染、抗休克等作用。如今治疗胆胰感染与炎症相关急腹症的方药不胜枚举,各有优势,各家的"清胰汤"、"清胆汤"处方原则既有偏胜也有共性,常用药物金银花、大青叶、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败酱草、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半夏、枳实、厚朴、茵陈、玄胡等水煎剂为主。与抗生素合用协同生效更好。为了适用于急症,可选用清开灵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注射液,也可外用栀黄散敷于胆囊区消炎化瘀止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