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推广普通话尤显重要。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推广普通话有了法律依据,成为国家任务。1994年10月,国家语委、原国家教委、原广电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在我国推广普通话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决定》指出:“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是全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1997年,国务院又决定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0年10月31日,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公民有学习和使用的权力,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等。此后,许多国家部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纷纷发出加强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通知。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受到空前重视。
三.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启示
纵观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应该指出的是:从孔子时代到清朝末年的2500多年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有政府官吏、士大夫阶层以及在异地之间进行贸易的商人。他们是全国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普通大众缺乏大范围进行语言交际的条件,很少使用共同语。辛亥革命后,共同语被提到建设国家的日程上来,推广共同语被看作是国家意识的抬头、现代教育的起点。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经济实力显著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内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这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除了承担信息传输等功能外,还成了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要从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做好新的历史时期的普通话推广普及工作。
(一)更新语言观念,认识普通话推广普及的重要性。普及民族共同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伴随着统一的国内大市场的形成,欧洲诸多国家早在300多年前,日本也在100多年前就实现了民族共同语的普及。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推广普通话要与国情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在历史上,虽然有过推广汉民族共同语的些许举措,也有人呕心沥血,奔走呼号,但整个国家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整个社会对共同语的需求还不是那么强烈,国民教育尚不能普及,共同语也不可能推广和普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国际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反而能够平稳较快发展。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要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与国情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包括普通话推广在内的语言文字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坚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着眼于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服务,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强化政府行为,加快普通话推广步伐。要把推广普通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大推进力度。一要注意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把推广普通话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普通话水平合格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校园语言。二要注意发挥国家公务员的带头作用,把说普通话列入对公务员的要求,加大督促、检查、考核力度。三要注意发挥广播影视等媒体的示范作用。播音员、主持人等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榜样。四要把推广普通话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五要抓紧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围绕“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能辅助学习和评测技术产品研发。六要加强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督导评估。
参考文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