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然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2)
摘 要:粮食金融化会从粮食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影响粮食供应。从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等方面保障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粮食金融化;粮食安全;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71-02
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产,但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进口数量超过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不再只是粮食供需问题,而是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各个环节,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所引起的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应对粮食金融化,高效利用粮食金融市场才是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选择。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探讨
1.新型城镇化逐渐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
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未来2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仍将居高不下,城镇化所需的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必定会使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粮食种植面积将不断减少。虽然中央提出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据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万公顷,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达25.94万公顷。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耕地保有面积为18.2476亿亩,若中国城镇化率的目标定为80%,我国的耕地形势将面临严重考验,即使政府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18亿亩的土地红线也很难保证。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耕地的减少在所难免,粮食种植面积也将会有所减少。
2.农场家庭经营模式导致主粮生产规模减少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共有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快速推进,为土地流转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家庭农场的数量还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将会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家庭农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但其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种植品种不再是依赖原有的种植习惯和政府的指导,而是取决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上述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虽然我国粮食价格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其中大部分的涨价是弥补前期工农剪刀差的缺口,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种植粮食的利润非常有限,农民仅依靠土地收益难以脱贫致富。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赋予了农民更多的选择,农场会转向种植收益更高的其他非粮食农产品,或者转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3.国际贸易规则的改变会对我国粮食进口产生影响
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和美国正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简称TPP)谈判正在进行。2013年6月,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简称TTIP)的谈判。这些新的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已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有框架,尤其是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内容更是各国近期博弈的结果,可以预见的以粮食净出口主导的TPP农业贸易谈判必定会使粮食净进口国处于不利地位。虽然TPP协议声称将采取开放的态度,欢迎任何APEC成员参与,非APEC成员也可以参与,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接收到谈判邀请,若我国被排除在TPP谈判之外,将来粮食进口将受制于新的贸易规则,我国必将支付更高的贸易成本。
4.消费粮食结构的转变增大了粮食的消费数量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由主要消费粮食转向主要消费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是原粮,将消费更多的粮食,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贸易和粮食安全都将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粮食十连增的同时进口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需求不断增长,必然会提高对原料的消费数量,国内粮食增产的数量已远不能满足对作为饲料的原粮的需求,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粮食金融化对粮食供给能力的影响分析
1.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因素,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共同决定粮食产量,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促进粮食生产企业发展,提高科技投入,规避价格风险,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的增加,粮食种植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而粮食的价格并没有与成本同步提高,使粮食生产利润越来越低。不仅如此,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种植粮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随着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全国推开,土地集约化经营将产生规模效应,然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粮食金融市场更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大量农产品还没有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其他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更加缺乏,从而导致农户无法通过粮食金融市场分散或规避粮食价格风险,无法保证稳定的收益。
2.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卖粮难一直是困扰粮农的一大难题,粮食流通领域的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是主要原因。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还会导致粮食流通领域无法分散和规避价格风险,直接影响到粮食收购供应。粮食金融市场为粮食流通企业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粮食流通企业可以借助期货、远期等金融工具对冲粮食价格风险,获得稳定收益,从而保证粮食收购;另一方面,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培植粮食流通企业,扩展粮食储藏容量,也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3.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促进粮食贸易
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培植出更多管理水平高、效益好的民营粮食进口企业,节约进口成本,提高粮食供应效率。2013年我国三大主粮进口猛增,据海关总署统计,玉米、小麦和稻米进口关税配额总量提高至2215.6万吨,关税配额数量的具体分配情况为小麦963.6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50%。从以上数字看,国有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粮食进口配额,显然违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这一准则,也不利于培育有竞争力的粮食贸易企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粮食金融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