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对策
通过对S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调查及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鉴于以上问题,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3.1 明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明确把“综合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首先最关键的是要全面的、科学的理解“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而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将一个个孤立的子能力简单的叠加,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只有认清了“综合职业能力“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能力观,并将综合职业能力真真切切的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2 努力搭建终身职业教育的桥梁,做好继续教育的对接 2005年7月欧盟委员会起草的以职业能力为基准的欧盟职业资格框架中,其主要特征是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在终身学习的视野下发展起来的,它着重强调满足公民充分利用在各种场合(如学校、高等教育、工作地点和私人生活中等)可获得的职业学习机会的需要。为终身学习而建立欧洲认证框架的提议(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简称EQF)包括了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和高等教育,其核心涵盖了从基本到高级认证的八个层次,覆盖了从完成义务教育到被授予最高学术和专业学位等整个跨度的资格①。我国职业教育应从中得到启示,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而终身职业教育构想的实现有赖于大量的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只有当非学历的学习成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时,民众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才能消除片面追求学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②当前我们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对接,搭建高职生继续教育的桥梁,从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四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终身体系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做好坚强的后盾。
3.3 重视实践教学,加深校企合作
3.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首先学校在引进专业指导教师的源头上要做好把握,大力聘请有过行业经历或在专业操作技能上有过硬本领的人做专业教师,特殊情况下可降低学历要求;其次,规划、系统的安排教师进修培训,可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一线学习最新的行业技能。
3.3.2 增设、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多方拓展实践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和依托校周边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产学研基地等行业地域优势,一是把企业请进来,与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办理“校中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二是学校走出去,到企业中建立“厂中校”,将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指派专任教师进行指导管理。
3.4 建立“综合职业能力”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传统的就业课程仅仅是以理论层面的就业政策、法规、面试技巧等内容为载体,缺乏与具体的工作情景相联系,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职业能力观”的课程体系直面职业,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关注学习者、企业、行业的需求,围绕职业进行分析,把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孤立的、单一的知识或任务的叠加。
3.5 构建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同时,必须构建以有效性、可靠性、公平性和灵活性为原则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位,承认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承认学生所学过的课程。在评价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摒弃以往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试卷是唯一的评价手段,仅以一张试卷来对学生做出评价。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其主体应多元化,可扩展至学生、企业或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方式应多样化,可通过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等等评价手段,选取其中的几种作为对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展开,主要有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大部分;评价途径可以教师的综合判断、学生建立的档案袋、工作表现、使用发展目的的工具四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评价。
注释:
①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news/EQF_EN.pdf)。
②庞世俊,白汉刚,王辉:《以职业能力为基准的欧盟职业资格框架》,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4期,第17-20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吉利,赵志群.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6.
[3]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18-20.
[4]庞世俊.美、英、德、澳四国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67-70.
[5]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news/EQF_EN.pdf).
[6]赵志群.再谈职业能力与能力研究[J].职教论坛,2008,03.
[7]周芹,曾祥麒,陈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
[8]赵志群.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J].职教论坛,2009,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基于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探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