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解决途径上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商品发展的这种结果就是由于社会分工造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商品本身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直接结果。在原始社会,社会分工是根据差异进行的,比如性别、天赋等。此时人们劳动的方式是合作。劳动产品是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群体中平等分配,此时不存在商品的概念。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部落首领脱离劳动生产,此时私人的劳动生产就有了归属问题,而私人的剩余劳动产品被用来交换就产生了商品。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中,分工划分得越来越精细,私人劳动上升到了主导地位,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变为对立关系,私有制随之发展。随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商品交换范围扩大,促使生产形成新的分工,导致了个人屈从于分工而从事某种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成为主要方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发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本身体现人类本质的劳动不再是人们自愿的活动,而是由于私有制和屈从于分工,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所控制,是人与人的异化。所以如果想要彻底消除异化,就要消除资本主义的这种社会分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将希望寄托于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是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但是无法改变其现状则是因为工人阶级缺少主体意识,无法认识到自己是革命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所以如果想要彻底消除物化,必须从工人阶级的主观意识出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主体,并想要去改变现状。
总而言之,卢卡奇虽然在物化理论上有一些缺陷,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等同起来[4],过分看重人的意识,试图用唤醒无产阶级的意识来拯救西欧革命失败的悲剧,忽视革命的客观条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发展,其物化理论也成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不可搁置一旁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0-151.
[2]商逾.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卢卡奇物化理论探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陈学明,陈悦.卢卡奇对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阳桂红,刘大欣.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2)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