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要做到让同学们学有所得,学中有乐,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辅助教学,运用直观性、趣味性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目标
1.茶文化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中华茶文化的学习使汉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更上一层楼,掌握基本的茶道用语,让他们对汉语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减少因文化隔阂和陌生而产生的沟通问题。
2.让同学们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泡茶技巧和方法。
3.通过课程使同学们对中华茶文化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五)、教学内容设计与编排
作为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而开设的文化课程,茶文化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必然要与对母语学习者的有所不同。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同时还要结合学生们的文化背景,选择适量适度的学习内容。
因为汉语学习者们来自世界各地,在教学时要注重在多元文化对比的基础上立足中华茶文化,在比较中弥合文化差异,从而让同学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华茶文化的特质,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和碰撞,增强同学们的理解和认同感。但弥合文化差异并不等同于迁就汉语学习者的本国文化从而失去中华文化的特质与内涵,而是要调整教学的思维和角度,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和谐对比中学得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避免日常沟通交流时的文化障碍。
汉语国际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教室、学生”模式,纳入恰当的体验教学内容。可以选择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或茶叶博物馆等进行教学,可以尝试简单的反转课堂让学生教学相长,在体验的课堂上、学生亲身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使课堂超越单纯的语言学习,进入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引起文化的共鸣,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是现在各种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通过观察、对比教学目标、任务与教学成果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直接反映了课程教学的成果,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激励,调控和改进的作用。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初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又分为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两种。
初始性评价是指在课程开始前所要了解的学生的初始状况,包括他们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对课程学习所抱有的热情和希望;以及学习习惯和方式等,以便更好地安排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中包括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两种,可以通过课堂和课前测验,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分析学生的作业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进步情况所形成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成功的学习,协助老师获得第一手信息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提高效率;诊断性评价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经常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对困难寻根问底,以便制定补救计划,及时解决课程上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形成性评价在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理论课通过开卷考试进行评测,实践课通过茶艺展示和解说进行评测,用来确定教学对象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判断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教学反思,为之后的教学设计提供调整依据。
茶文化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学中较为新颖的课程,教学评价环节较之其他文化课程显得更为重要,这将是茶文化课程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迅猛发展,“汉语热”席卷世界,汉语国际教育在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汉语国际教育高级班开设茶文化课程将有力地推动国际汉语教学的进程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并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课堂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2
[2]徐凱琳.茶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现代交际,2017
[3]刘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汉语教学理念再思考[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
[4]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冯冬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
作者:李玉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汉语国际教育高级班中的茶文化课程设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