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汇编语言在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中的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已无法适用人才培养的需求。论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调整与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考核过程化等方面进行探讨,突出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汇编语言;教学方法;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6-0103-02
1概述
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利用其所学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从事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等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放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也成为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汇编语言在具体的工作中应用的范围逐渐减少,使得很多同学产生了汇编语言不重要的想法[3]。同时,相比高级编程语言,汇编语言是构建于硬件之上,可移植性较差,学习过程需要了解较多的硬件知识、没有较好的集成开发环境,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影响后期的相关课程的学习[4]。故此,需要对汇编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在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砖添瓦。
2 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硬件关系密切,难度大
汇编语言是基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可移植性较差。目前,国内高校汇编语言课程教学仍然以80X86CPU系列计算机作为教学模型开展教学活动[5]。课程先介绍计算机的硬件,X86CUP的工作方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等硬件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汇编语言的语法和编程技巧的教学。在学习课程之前,学生具有较少的硬件相关知识和理论体系,面对汇编语言的学习经常感到很抽象,很多概念理解起来异常困难,例如寻址、寄存器、地址加法器等。
2.2 侧重基础,学生兴趣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汇编语言教学是把其当成一门编程语言来教学,注重语法和算法的实现,对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原理以及其在现实中应用重视不够。汇编语言不像高级语言,其具有很强的直接性,学生无法通过简单的组织和编程来实现一定的应用。同时由于其本身难学的特点,致使很多学生开始还明白,随着学习的进行逐渐失去了兴趣,也就很难学懂了。
2.3教学方法陈旧
课题教学按照基础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开展,按照书本的安排一章一节采用常规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知识点相对较为零散且显得枯燥乏味,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汇编语言体系。再加上课程本身的难度,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全无,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3 教学改革措施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经典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通过改革使其能够适用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1 明确教学目标
侧重通过汇编语言的教学,加深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大多数同学将来的工作都是基于高级语言,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与汇编语言发生关系。因此,我们应将汇编语言的教学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编程和汇编语言程序运行的原理上,而不是汇编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计算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汇编语言课程教学研究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