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拓宽渠道,加大投入。鼓励多元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解决居家养老服务资金问题。如通过PPP合作方式,吸引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社区内建设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兴办多种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这种公私合作模式既能减轻财政预算压力,更有效地估算和控制成本,又能改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4.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和相关激励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共享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二是大力扶持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新建小区应把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建设项目。老城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改造,政府逐步退出养老服务运营,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模式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交由市场和社会组织运营和管理。三是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社区卫生机构对口联系制度,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便利的医养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利用医疗资源进驻街道社区。举办小型护理院、老年人医院和康复医院,并将其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四是探索建设护理保险制度。仿效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建立政府补贴、保险缴费、使用者负担三源合一的筹资保险机制,为失能老人提供基础养老护理;五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民政部门利用福彩公益金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老年人部分出资,鼓励投保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责任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驾护航。
5.加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投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对愿意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长期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由政府发给岗位津贴;鼓励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持续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给予他们一定的费用补助,如交通、误餐补助等;为保证养老服务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力量,建议利用政府信用担保,实行“养老服务时间货币化储蓄制度”,采取以劳计酬的方式进行记账储蓄。参与者的年龄可以不限,提供的服务方式也可不限。只要在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上注册,提供自己的特长、身份证明、家庭住址、可提供的服务方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即可进行统一安排。服务方式可为老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为老年大学传授知识、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照护服务、家庭医生等,这些服务以相应的市场价计算并作为养老金的补充进入辅助登记系统入账,将来可为自已或家人承兑相应价值的养老服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只要肯付出就有回报,大家都能安享晚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对小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财政扶持政策的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