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
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为打击以色列支持者,动用“石油武器”,在石油供应上采取限制、禁运、大幅提价、以及实现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79年初,伊朗国内爆发了伊斯兰革命,造成石油出口停顿,国际石油市场因供应关系剧变引起油价迅速上涨,又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据统计,到1963年,石油成为日本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51.8%,这一比重在1973年上升到77.6%。而在1963-1972年间,日本进口中东石油占其全部进口额的年均86.8%,可见日本对中东石油能源的依赖之深。也就不难想象,1973年和1979年接踵而至的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打击之大和影响之深。 (二)尼克松冲击和《广场协议》的签署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德国和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竞争力大幅提高的同时,美国却因为越南战争陷入了长期通货膨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无法通过提高黄金的官方定价使美元贬值,1971年8月15日爆发了“尼克松冲击”,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单方面宣布:为了避免美国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美国将对进口征收10%的附加费,并且终止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兑换。“尼克松冲击”发生后,日本政府虽然暂时抗住了日元升值的压力,但是随着1973年国际上浮动汇率的实施,日本放弃了抵制日元升值的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成汇率战,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内容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等,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广场协议》的初衷是为了缓解美国由于美元升值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但结果却造成了日元的大幅升值,给日本的出口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四、战后日本经济增速下行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及政策措施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下,日本的经济增速下行,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为提振经济、化解矛盾,日本政府再一次对产业结构及政策做出调整。
(一)主导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更加注重节能环保
王俞莹曾谈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把主导产业从重化学工业转变到了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研究开发密集产业,如电子计算机、飞机、集成电路、原子能等;(2)高级组装产业,如环保机械、教育机械、工业化生产住宅等;(3)时兴产业,如高级服装、住宅用品等;(4)知识产业,如信息处理服务、软件等。段文博也曾谈及日本此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演进,包括钢铁、化学、纺织等在内的资源消耗巨大的材料型产业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能源消耗少、加工程度高、附加价值高的组装加工业,如电器机械、运输机械、精密机械等产业部门,这些部门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1980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源和能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环境污染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于此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国内掀起了环境立法的高潮,其中最有成效的是《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全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
(二)改变投资结构,鼓励企业向海外直接投资
郭思琪曾谈及日本在经历过高速增长之后,一方面出现了资本剩余,增强了资本的出口能力,另一方面制造业产品的供给也已远远超出国内需求,国际市场成为日本产品的重要销售地,日本为规避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导致的国内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改变了投资结构,增加了对海外的直接投资。陈淮也曾谈及为了缓解日元大幅升值与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状况,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向海外直接投资,据日本劳动省1986年11月的调查,当时1000人以上的日本大企业已经有26%在海外扩大生产,如果把筹备中的企业也算在内,则超过52%;据通产省同年12月的预测,1985-1990年间日本制造业在海外的投资将以年均16%的速度递增,其中汽车、电机等加工组装业将以22%的速度递增。然而,日本产业的海外转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导致了国内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无法弥补传统制造业转出后留下的产业缺口。
(三)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优化产业结构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大量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起了对方的警觉,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限制对日本的高科技出口;除此之外,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日本引进更发达技术的空间已变得越来越小。再加上日本的研发活动一直偏重于应用领域,基础研究薄弱更是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分别制定了“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与“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作为实现“技术立国”的具体措施,两项制度都明确规定了实行流动研究体制,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创造性研究。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官产学合作”特点,由科技厅和文部省负责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完善政策体制、促进和创办中介等,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赵京波等在分析日本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日本产学研合作为其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结论。张玉琴也曾谈及日本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主题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显性效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2)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战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综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