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4可以看出,2000年~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没有太大变化,运输和旅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之后依次为:其他商业服务、保险服务、专利和特许费、咨询、建筑服务等。其中近几年运输和建筑服务所占比重有明显下降,旅游、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所占比重有明显上升;在出口方面,旅游始终居于首位,但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由2000年的53.8%下降到2014年的25.6%,其次是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总体来讲,旅游开始由顺差转为逆差状态,金融服务由逆差状态转入顺差状态,建筑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则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运输、保险及专利特许费等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专利特许费逆差态势严重,通讯服务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显示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失衡。
作为前三大服务贸易大国的美、英、德,他们在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即金融服务、通讯服务、专利和特许費基本上均处于顺差状态,且金融服务的顺差额度特别大。再看我国,与美国比较,我国与美国的旅游及建筑服务不相上下,但在金融服务和专利特许费方面距美国还相差甚远;与英国比较,我国旅游服务占很大优势,但英国在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及专利特许费这几个行业长期保持顺差,我国相差甚远;与德国比较,我国旅游贸易还占有很大优势,但在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方面落后于德国。因此,从要素密集度角度来说,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优势仍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也不是太好,劣势主要集中于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劣势产业又更多的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
3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作为制造业升级的有力助手,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高附加值及高创新性的特点。它的发展来源于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与制造业的高效互动和协同创新等,同时也对经济社会“软环境”有着较高要求,需求政府适时给予相关税收、信贷等财政优惠政策的倾斜。美国、英国、德国服务贸易已很好地完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培养新兴行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为迈向贸易强国做准备。具体而言:加大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并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丰富经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介入国际服务分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进而利用各个国家的技术外溢效应获得相应的经验和利益。加强服务领域的研发投入,培养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政府管制政策,在转型期间,有必要建立一套既符合市场要求又与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符的服务业管制体系;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的外部环境,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打破垄断、深化改革和促进竞争,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养多元化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 白玉芹,陈学兵.美国服务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论坛, 2004(14).
[2]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
[3]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4] 王绍媛.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国际贸易,2010,26(5).
[5] 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作者:李芳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也谈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