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关于长寿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理性选择一说,笔者认为更不可靠。千百年来,女性人口的预期寿命一直比男性人口长,并且今后依然还是如此。这或许是人类的生理特性之一。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但这种延长并不是只发生在女性人口身上,同时也发生在男性人口的身上。也即,在女性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逐渐延长的同时,男性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也在延长。刘、梁一文力图通过强调随着人口期望寿命的延长,男女两性期望寿命之间的“差异也会变得更大”,来说明女性找年轻一些的男性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其所列举的“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时,女性比男性高5岁”,以及“当预期寿命达到100岁时,女性比男性高6岁”的证据,实际上恰恰说明的是两性平均期望寿命之间的差异不会变得更大。至于刘、梁一文所说的“选择比自己小的丈夫”是女性对预期寿命延长的一个“理性选择”的结果,则更是缺乏基本的证据,读者所看到的或许只是他们主观的猜想。
注释:
①刘、梁一文图3下面的横坐标左右刻度分别达到-84和8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作者在进行数据计算和统计时,没有将原始数据中“记不清楚”的答案(数据编码为98)剔除掉。因而其统计的总人数为23579,多于笔者统计的人数23484,其所多的这一部分正是编码为98的部分。
②博士生肖洁协助进行了数据核对和计算工作,在此致谢。
③笔者将刘、梁一文中的数据进行了四舍五入处理。
④为尽量“接近”刘、梁一文的数据和统计计算方法,笔者此处计算时也没有剔除原始数据中“记不清楚”的答案人数。
⑤从理论上说,同一个数据,同样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为了弄清楚笔者研究结果与刘梁一文不一致的原因,笔者尝试着对刘、梁一文1990年和2000年的结果也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反复计算。结果发现:刘、梁一文1990年结果中的总人数以及各项百分比是使用未加权的数据、且只剔除了“不适用”的答案后计算所得;2000年结果中的总人数是使用加权后的数据、且未剔除“不适用”、“说不清”、“不回答”等答案计算所得,但按该方式所得的各项百分比却又与表中百分比相差很大。如果剔除上述答案,则各项百分比与表中结果比较接近,但也并不完全相同,同时总人数也对不上。至于2010年的结果,无论笔者将数据加权或不加权、去掉或者不去掉“不适用”、“说不清”、“不回答”等答案,均无法得到刘、梁一文结果中的总人数以及各项百分比。所有这些现象提示的一种可能情况是:刘、梁一文作者在计算三次调查数据时,分别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志宏,北京市夫妇年龄差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 (5).
[2]周炜丹.中国配偶年龄差初步研究,南方人口,2009 (1).
[3]高颖、张秀兰.北京市近年婚配状况的特征及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1 (6).
[4]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青年研究,2006 (2);风笑天.谁和谁结婚:大城市青年的婚配模式及其理论解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 (4).
[5]刘爽、梁海艳.90年代以来中国夫妇婚龄差变化趋势及原因探讨.青年研究,2014 (4).
编辑 李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兼与刘爽、梁海艳等学者商榷(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