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潘支边
摘要:科学教育是进行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的普及就无法培育出新时代崇尚理性的学生。在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受于操作设施等条件,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大部分学校的问题。本文将从此方面入手,针对科学教学中实践性较差的现象进行讨论,以获得进一步的教学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把握,还要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点阶段,所能接受的仍是较为浅显的知识,脱离实际的科学课程会造成知识的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实践课的设施十分必要。
一、为什么要进行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科学的教学背景
科学是一门对实践依赖较高的学科。科学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原理性认知,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是根据科学认知而编纂成的文字或图示类信息,是已经成形的理论体系,缺乏从实践中获取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下,大部分的考试形式都是纸面的作答,因此在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认知缺陷,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科学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内容的添加是十分必要的。
2.课堂实践优势
课堂实践相较于课后的兴趣活动,能够具备专业的器械道具和规范化的实验指导。例如利用水蒸气的知识点能够制作“可爱的云”;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能够制造出“美丽的彩虹”;利用固体传声体验“纸杯电话”的奥妙。在课堂上进行这类实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灌输科学的概念,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欲望。而这都是单独自发性的娱乐所替代不了的。
3.小学生群体特点
虽然人的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些许差异,但任何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带有的,都需要进行后天的学习,而小学阶段是科学、思维、实践、认知等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学生能够得到充足的科学性实践机会,将直接影响今后对科学实践能力的兴趣。而且小学生在成长阶段中处于能够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与青春期相比具有较低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做到认真对待,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在科学实践课开展的前期就要树立基本的操作条例,例如不能在教室大声喧哗;不能乱动器械;要积极记录实验的条件等内容。
二、如何促进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1.准备充分的教学条件
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条件,任何课程都得不到完整高效的开展,小学科学教育也一样。在科学课堂开展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必要材料的准备,并且根据班级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分组制和场景设定,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现象的观察。例如,在进行温度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从小实验入手,将冰块上垂一条细绳,并在二者的结合处撒少量的食盐,经过一段时间后绳子就和冰块粘合在一起了。通过这样简单有趣的“冰项链”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接触,了解食盐降温的物理功效。
2.进行科学教学方法的教授
小学正是学生好动、贪玩的时期,在此阶段的学生普遍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是莽撞没有章法地进行活动不会获得科学有效的发现。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获得更为科学、安全的实践习惯,进行必要的方法传授不可缺乏。首先要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传授,必然要针对接受的群体特点进行分析: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积极的参与性和动手实践能力,但是教育层级较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进行简单的操作设置。其次是要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一定的启迪,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小实验。除课堂的传授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科学科普书籍的推荐,例如《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书籍,不仅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还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涉猎。
3.规范科学实践的操作流程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在操作中难免出现意外的发生,因此尤其要注意实践课上学生的操作安全。如果实践课地点在一般的教室,那么就需要对学生强调器材的正确使用顺序以及实验的先后步骤,避免出现用具错误和实验步骤颠倒的现象。如果有条件,实践课在专门的实验教室进行,就需要向学生尤其强调实验室的区域划分:哪些是可以进入的;哪些是禁止进入的。还需要针对实验室众多的器材进行分门别类地区分:哪些是可以触碰的器材;哪些是禁止触碰的物品。只有从思想上高度教育学生,才能够扭转学生的自由和散漫,形成科学严谨的操作习惯。在进行科学流程的讲解时,为避免教师单人讲解的枯燥,可以采用科普类节目的放映,例如《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栏目,都能够进行具体科学实践流程的讲解,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小学生的见闻。
4.结合实际扩展科学宽度
科学的发现都是从生活中、积累中得到的,科学不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中。要想培养出具备科学探索精神的学生,就不得不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推动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考量。只有在生活中养成小学生勤于发现、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够调动小学生探索生活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进行思维教育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如果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够做到有效的引导,那么就会挫伤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的下一步发展中,打破纯理论的课程设定,加快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新的着力点。只有在课堂中为学生的动手操作留出一定的发挥空间,才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精神所在,进而联系实际生活,实现创新式的新发展。
第3篇:浅谈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张林香(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张家井小学,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是什么?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课是以实验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实验方法要简单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还要规范化,以提高教学效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科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论文(共3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