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教学“抗美援朝”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抗美援朝的目的、经过和结果思考抗美援朝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没有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会有什么后果。设置这些问题可以引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形成的历史思维去分析、解答。这样的教学措施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抗美援朝”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师可以采取合作讨论学习法,即设置问题之后,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换各自的观点。这一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晚年的时候,李鸿章曾伤感地说,他办了一辈子的事,无论是练兵,还是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本,自主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会得到体现。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其他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看法时,他们难免会质疑,并且将他人的答案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其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其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3.课后阶段: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课前利用导学案、课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在课后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而言,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结合历史课本、课堂笔记及辅导材料,绘制一个完整的网络图。这一措施既能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后阶段能够绘制出合理的、系统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好笔记,如对教师所强调的重点和难点要及时记录下来;尚未听懂、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梳理时就有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从而能够构建出完整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阶段结合课堂笔记绘制思维导图,中心词汇为“鸦片战争”,一级标题为“原因”“经过”“影响”,然后对一级标题进行具体化,继续绘制分支,分别写上二级标题,如将“原因”细分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此类推,层层细化,从而构建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不仅起到巩固和查漏补缺的作用,其信息分析、整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有效培养。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结合课上所讲的内容以及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课后练习:“有的人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是也有的人说,若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列强的军舰就不会踏上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民也不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说一说你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结语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本文从课前使用导学案、课中使用问题情境、课后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阐述几点拙见,希望能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作者简介:孟建平(1972.11—),女,甘肃金昌人,高级教师,总校优秀教师、学校骨干教师。
第2篇: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研究
摘要: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众多的教育环节当中,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非常关键的环节。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站在多元化的角度上不断的丰富和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带给学生体验感和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加强导入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自然,达到最佳的课程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导入策略应用研究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学科有着比较强的独特性,时间跨度上是比较大的,涉及的地域也比较广泛,涵盖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假如教师无法在导入环节当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很难真正地达到理想当中的课程效果,学生无法激发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本的现状,真正的追求课程导入环节的优化,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更好的探究历史,生成思维和智慧。
一、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设计原则
(一)以新课标为导向
在现代教育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新课标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就仿佛是教学中的指挥棒,是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一个目的[1]。所以,在进行课程导入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更好的将新课标作为导向,不要出现背离的情况,假如这样,课程的导入就无法展现内涵和价值,让导入只是停滞在表面形式上,比较牵强附会,这是教师在课程当中应该避免的一个情况。
(二)结合学生认知水平
课程导入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调整好学习状态,不断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便于知识的吸收和接受[2]。所以,在课程导入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选取一些学生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展现导入的意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获取到成就和成功体验,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创建成功的机会,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更好的相契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历史教学论文案例赏析(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