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手机和iPad等移动网络工具的普及,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陈亮等将移动网络工具引入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事件证明移动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并最终提升了教学效果[6]。
三、网络资源在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虽然目前关于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网络资源较多,但是在生物信息学相关教学工作中应用的并不多,尤其是综合翻转课堂、微课和移动网络设备等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考虑到生物信息学这门新型交叉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和新型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具体原因和方法如下:
1.建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通过提前介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且公布相关网络资源的獲取地址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时间,教师通过问题收集、解答、探讨和针对性辅导等形式,完成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翻转,将大量教学内容和实践分析翻转到学生课前进行,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讨和项目分析,协助学生掌握和消化复杂的生物信息理论和分析技能更好地内化于心,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数不足的矛盾。
2.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完善
翻转课堂需要将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网络资源地址、前期录制的教学录像和辅导资料等在学校教学平台进行发布和实施,以便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和查阅。
3.教学平台的搭建
作为高度强调实验分析能力的一门学科,强化学生分析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课程组需要搭建简易的生物信息服务器,并提前放置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例子数据,然后在整个学期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课程评价方式的改进
为了督促大家在课前进行学习,需要将最终的期末考试分散在整个学期分别进行,可以通过提问和课堂测验的方法考核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并记入期末考试成绩。另外在期末考试中,通过实验能力测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数据分析能力,降低对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核,督促学生平时进行数据分析能力锻炼,以达到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充分考虑生物信息学的课程特点,探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管丽红.对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6, 0(8).
[2]金萍.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6, 0(21).
[3]戴凌燕.《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生物信息学,2009, 7(4).
[4]郭丽.新型混合式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6, 0(1).
[5]叶世旺.《大学物理》微课建设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 0(14).
[6]陈亮.移动教学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今传媒,2016, 24(11).
作者:王晓明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网络教学资源在生物信息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