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进产城互动建设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园区产城互动发展,打造产业基础好、配套条件完善、发展潜力大的产城互动园区,以产业为支撑,以城镇为基础,拓展产业承载空间,促进城镇更新,完善服务配套,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加强产城互动园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宾馆、餐饮服务、医疗卫生、网络信息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园区与所在城镇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关键性和瓶颈性互联互通项目,积极推进中心城镇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3.打造生态产业园区
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产业成链、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推动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发展主导产业链型生态产业园区。到xxxx年,园区完成生态化改造,生态产业园初具规模。努力培育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产业园。
4.注重安全环保发展
着力提升园区本质安全环保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企业运用生产体系密闭化、物料输送管道化、危险工艺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生产模式,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强化安全环保投入和管理,坚决避免园区项目“邻避”效应事件发生。引导园区产业绿色发展,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进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推广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加快绿色改造升级,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创建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
5.推动创新驱动引领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完善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项目为龙头,聚焦高端精细含氟化学品和新材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升高端产品研发生产水平。加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质量品牌和标准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和君教育小镇科创谷作用,建立科创谷人才引进、产业激励、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吸纳高端人才,创建科研平台,打造创新高地。
(2)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提升研发基础设施水平。引进外资企业、知名大学、科研院所与县内企业加强合作,促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支持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申报、承接重点研发计划、测试评价平台、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等国家、省重大项目。加大对中试环节支持力度,建设重点氟化工新材料中试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促进新材料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施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工程,开展质量技术攻关,组织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析,引导与国际领先产品的对比研究,找准短板,加强质量基础技术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打造一批品牌响、质量优、效益高的产品和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专利倍增计划,力争培育专利拥有量超xxx件,规上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消零”,加强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创建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微型企业孵化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等)、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支持科技创新型、创业创新型企业。
(3)壮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鼓励企业着眼长远发展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和优势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加强错位发展和差异发展,以市场终端消费为主导,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有产业高端化基础上,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宽带xx”、无线局域网、电子支付、网络视听、互动娱乐等项目建设,发展新一代宽带光通信、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专用特种通信和物联网等通信系统设备,推广应用传感网络技术,推进新型显示、网络和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产业发展。鼓励构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国产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研发及产业化。以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材料和示范推广为方向,支持x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4)加强产业人才培养。重点抓好xx中专县内重点产业专业建设,强化国内、省内高等院校(含技工院校)与县内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夯实石化产业人才基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机构等一流创新载体,支持引进和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团队,为工业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创新资源。
(五)强化要素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1.创新平台支撑
创建培育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
2.土地利用支撑
科学安排工业用地。加快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根据一园三基地布局,及时调整相关规划中工业用地的布局和规模。对于急需用地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年度计划用地指标重点向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倾斜,优先保障产业链长、效益高、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提高用地集约水平,坚持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置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力度。鼓励企业在扩建生产厂房、新增建设项目时优先开发利用工业园区内空闲、废弃、闲置、低效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用好用足低丘缓坡、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露天矿山采矿用地改革等土地改革试点政策,有效保障后备用地。
3.能源供给支撑
建设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加强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建设xx基地xx万伏变电站,xx工业基地新建x个x万吨以上供水工程,西江工业基地新建x个x万吨供水工程,保障园区企业用水需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范文大全某某县主攻工业倍增升级前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思路规划(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