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法
要破除“紧箍咒”。“紧箍咒”怎么破,我看要“三破”。一是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紧箍咒”,克服过时的理论观点、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个解放思想的最大阻力。二是要破除规定做法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改变政策不公与政策歧视等问题。三是要破除体制机制上的“紧箍咒”,进一步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垄断经营,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把思想解放贯穿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好“方向盘”。转换脑筋但不随心所欲,打破常规但不逾越规矩。思想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解放思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能搞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也不能搞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一句话,就是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还要统一思想。思想大统一,就会实现大团结;有了大团结,就能成就大事业。怎样统一思想?我认为既不能在保守中统一,也不能在迷茫中统一,更不能在错误中统一,而必须在开放中统一,在清醒中统一,在真理中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回答解决好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回答有碍于思想统一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正确看待党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回答有碍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正确回答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回答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找准“坐标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关键是要明确把思想从哪里解放出来,解放到哪里去;用什么来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什么地方去。这里,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都有一个以什么作“坐标系”的问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坐标系”来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既要把好“向”防止误入歧途,又要把好“度”避免过犹不及。真正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统一行动。要防止“两边倒”,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左”、反右,防止以“左”反右、以右反“左”。要防止“一阵风”,不能把解放思想庸俗化,不能把统一思想简单化。要防止“走极端”,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全盘否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意识形态“统”与“放”上走两个极端,必然导致不是统死了,就是放乱了。苏共党亡政息在这方面的教训就很深刻,值得我们深思。
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建设的“破与立”,坚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前进的号角。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方针,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要弘扬主流文化,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源头。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弘扬主流文化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旋律文化,自觉地摒弃那些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要创新本土文化。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本土的区域的中华的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无论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扩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新本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开拓、创造和更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
要借鉴外来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得到发展,决不能离开世界?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意识形态不能与国际接轨,接轨就必然“出鬼”。“为我所用”就是引进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去了解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尽快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精神需求 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应当对马克思的一段话非常熟悉: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程度,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我理解,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理论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要看群众需不需要这种理论;其二,群众需不需要理论,要看这种理论科学不科学;其三,只要群众需要并自觉接受理论,理论武装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精神变物质。理论工作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注重科学性,都要符合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重温马克思的教诲,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从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认真研究干部群众的精神需求,把满足和提升群众的精神需求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一,以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信号。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我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群众的精神需求了然于胸,尽量使宣传工作与群众的需求“正相关”,做到“正中下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释群众之所疑、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化大众”,做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拥有群众基础,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果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范文大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总结(多篇)范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