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越式发展讨论综述(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从市场化方面看,卢现祥认为我国的市场化与西方国家的市场化进程有三大不同点:第一,从体制的层面来看,西方国家是从自然经济直接演变到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而我国当前的市场化进程除了传统的自然经济以外,当中还经历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体制转换成本要比西方国家高。第二,从制度层面讲,我国市场化进程还涉及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问题,而西方国家的市场化进程实际上是一个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的结合问题。这也决定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第三,从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的关系来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我国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之间还缺乏一种有效的互动关系。我国市场发育还很不平衡,要素市场的成长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的成长。[13]
从产业发展看,王元等认为,我国产业发展面临技术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1)缺乏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 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2 )产业技术状况与国际技术比较也不乐观。传统产业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轻纺等耐用消费品仍需进口,主要工业产品消耗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3 )技术投入不足的局面短期无法改观。(4 )产业发展存在着对国际技术装备的较高依赖。[14]
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看,张可云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本、风险、技术要求高,更新换代快;要有适合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完备的人才梯队;要有能够承担高风险的雄厚实力;要有优良的交通通讯条件;要有良好的行业、产品协作配套环境;要有完备通畅的信息聚散与产品销售渠道;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吸引人才。如果不认真研究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不顾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和竞争特点,不顾地方实际,盲目跟风上马高科技项目,必然会在一些项目和产品上造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恶性竞争。[15]
刘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隐性危机。第一,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两极分化,将可能打断我国经济整个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第二,企业效率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但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如何与市场对接,还是一个远远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的非国有企业,从企业的产权制度到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社会化大生产还有着相当远的距离。第三,失业队伍的空前扩大。第四,大规模金融危机的风险仍然存在。第五,财政的困难。地方财政的困难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地方的基层政权,全国目前有1/2县、2/3的乡都是缺口财政,入不敷出。[16]
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1.信息化
蒋宏宾认为,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可以看做是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后一次大的历史机遇。中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前进,抓住信息化的机遇既是一条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捷径。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其实质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信息产业自身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二是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化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抓住了信息化的要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17]
2.实行赶超型产业技术政策
王元等提出,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在产业技术政策上必须要有新思路。第一,采取更加积极的技术战略应对全球化。国际上比较成熟、中国仍属发展初期的产业和技术,宜以引进技术装备为主;国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重点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培养自主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些国际上也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应该根据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以及相关产业基础情况制定相应战略,力争跟上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形成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的战略领域,即通常所说的“战略必得”领域,必须确立明确的战略思路,集中力量,在若干重点项目上形成突破,以保持相对的技术独立与技术领先。第二,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建立技术基础。尽快开发和掌握一批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长期影响的国家战略技术,开发对重点产业、重要区域具有长期影响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增强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支持高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国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定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在科技追赶中培养国家创新能力,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应该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建立动态的比较优势,并顺利地实现比较优势的转换,培育高技术产业领域内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从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换。第四,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以制造业系统综合加工能力为基础形成的新的比较优势,发展高附加值制造、高质量制造,努力形成中国优秀制造品牌,形成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亮点。[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工作关于跨越式发展讨论综述(3)在线全文阅读。
关于跨越式发展讨论综述(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