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服务面临供需不能对接的问题。教育需求多样化发展与教育供给模式单一的矛盾要求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双学位本科这一特定群体,从报读动机、学习效果和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模式欠缺特色、教学内容面对生源的庞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出对这一群体的教学应该满足社会、教育部门、学生三方面需求,使其成为复合型、交叉型和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指出教学模式要以启发学生设计案例为主、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定量分析适度、教学手段要先进等供给侧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西方经济学》;双学位本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作者:黄林秀,邹冬寒(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市,400715)
目前,中国的中高端教育产品存在严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一方面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高端教育供给不足(如北大、清华等),市场机制作用受限,导致外溢严重。2014年中国留学生境外消费接近2000亿元。另一方面,中国长期以来全日制学制、学术型教育占主流地位。教育模式的单一让众多教育需求群体难以得到满足[1]。随着城市化发展,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但因无法适应脱产走读、统一授课的方式而不得不放弃。
本文选择双学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高校双学位本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和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一层面供给侧[2]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供需对接的基本思路。
一、双学位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
(一)双学位的发展背景
所谓双学位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取得该专业所属学科学位的同时,跨学科门类攻读另外一个专业的课程并取得另一学位[3]。依据层次可分为双学士、双硕士和双博士。双学士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出现在我国已近三十年,截至目前,国内双学位制度通过多种办学模式已经推广到硕士与博士学位的层次。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4],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迫切需要能胜任多种职业、适应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从业者。在美欧各国,mba的学生希望多学技术课程,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希望获得管理方面的经验[5]。基于这种交叉的需求,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双学位教育应运而生,且正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二)双学位的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单一的学位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个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单一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转变[6]。在此背景下,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双学位制度并逐步推动其发展完善。美国双学位发展历史悠久,有证可查的是1934年,芝加哥大学在其健康行政及政策系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允许学生获得健康管理研究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不包括本校商学院在内的各大研究生院中的任一硕士学位。其后,根据社会发展对交叉人才的需要,美国授予双学位的人数与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欧洲,2002年正式启动了契合“博洛尼亚宣言”主题并被寄予厚望的“联合学位计划”。研究生双学位被认为是高校国际合作[7]的一项创新举措,是促成未来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催化剂和试验场,适应了欧洲学术的发展和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这项计划为高校之间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分享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目前已经有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积极参与到这项计划中来。总的来说,美欧各国对双硕士的培养更为突出。
在我国,1987年6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北大、清华等早期试点的17所院校主要在本科生中开展双学位本科教学的试点,允许优秀学生可以在本校跨学科选择二专业[8]。到后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五所院校在湖北省教委的领导下,实行了“五校联合办学”,进一步打破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边界,学生在五校之间可进行选课、辅修,以获取双学位。到目前,双学位作为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在我国运行已近三十年,并且基本完成在全国各大院校的普及。在此过程中,国际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9]等多种模式相继推出并推广到硕士与博士学位的层次。今天,双学位制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学制度改革的普遍举措。
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在我国,双学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往往一个教室里涵盖文、理、工多学科学生,如何设计课程、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难度很大;二是很多高校出现办学上的偏差,将其视为创收的工具,招收门槛不断降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掌控;三是少有老师不够了解二专业学生需求和培养目标,基本上一套教案同时用于本专业本科和双学位学生,鲜有调整。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还会因为各种原因降低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本研究希望实现的目标:基于社会、教育部门、学生需求三个层面确定培养目标,针对目标的实现进行问卷调查,在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杨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色。调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优化《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二)研究对象说明
全球化背景下的办学模式多样化且越来越具有跨地域、跨国际特征,全球双学位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各个层次,涉及的学科也日益宽泛。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难以覆盖全部双学位学生。
本研究主要以重庆某高校二专业学生最多的经济管理学院作为调查对象,该院办学历史长,有20多年的二专业办学史。问卷针对全部二专业在校学生(已经修完经济学的课程)发放,问卷回收率97.6%。样品基本覆盖了这个专业的全部学生,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又是这个专业的二专业学生都必修的通选课。总的来看,选择的学校与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品覆盖率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选择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基于双学位本科《西方经济学》调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