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加上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数农民对土地依然有严重的心理依赖,把土地当成是生活的最后保障,在脱离农业生产后宁愿将土地弃耕抛荒也不愿进行流转,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和供给。因此,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心理依赖程度,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和供给增加。
(4)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土地供给的重要因素。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土地供给量往往较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愿意流出土地的意愿也越高。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较好,二三产业较发达地区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非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率较高,对土地的心理依赖较小,在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后更愿意将其拥有的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进行转让流出。
另外,由于传统思想习俗和我国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特有的“恋土情节”也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制约了土地的供给。一直在农村生活的老年人因为自己和祖祖辈辈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对自己经营多年的土地产生感情上的依恋,即使在老年后衣食无忧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也不愿意转出土地。
4.2.2 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供给相对应,农村土地流转需求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水平下一般农户和其他社会经济主体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可供流转土地数量。同时,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这一特殊商品也符合一般的“需求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农村土地需求方而言,获得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所要支付的费用越高,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大。获得农村土地流转支付的费用(即土地流转价格)与土地需求量的关系如图4-2所示。
26
P DD1 Q
图4-2 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曲线
图中,P表示土地需求方为了获得土地经营使用权所要支付的费用(即
土地价格),Q表示土地需求方需求的土地数量,DD1表示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关系,即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多。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影响其需求量除了价格因素以外还包括以下因素:
(1)农业生产环境及从事农业经营收益状况。农业生产环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所具备的农业基础设施,比如农村的交通情况、水利灌溉系统发展状况等。农业生产环境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收益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农业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和资金密集型农业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劳动密集型农业的过渡阶段,农业发展所具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发展较为落后,同时,我国现阶段的传统农业生产存在着高风险低收益,农业生产防范机制不健全,一旦反正严重的自然灾害将对农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损失,加上农业生产的环境较差,具备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技术和资金要求的经济主体为了防范农业生产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
(2)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农业生产为一个国家提供生活所需的粮食,是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最根本基础。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国家的农业生产都极其重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不仅减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税收,而且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和提供资金支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这使得从事农业生产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极大激发了整个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增加的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为单位进行细碎化粗放式的生产经营,农村土地利用率低达不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的出现,如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私营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体使得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
27
4.3.3 农村土地流转的供需均衡
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市场中,农村土地流转在土地经营使用权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由不均衡逐步走向均衡。在均衡的状态下,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供给恰好等于需求(处于Q0点),此时土地流转供给方转让土地获得的价格补偿恰好等于需求方为了获得土地经营使用权愿意支付的费用(处于P0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在E点达到均衡状态(图4-3)。
图4-3 农村土地流转的均衡状态
和其他一般商品市场一样,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均衡只是暂时的,而不均衡才是长期的。任何一种影响到土地流转供给或需求的因素都将导致这种均衡走向不均衡,在新的因素影响下,再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状态。正是这种由均衡发展到不均衡,再由不均衡发展到均衡的往复循环过程,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
Q0 Q P0 S E D1 P D S1 4.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4.3.1总体流转规模小、流转率低,但近几年在不断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律较小,流转率偏低。上世纪80年代,农
28
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处在发展的萌芽状态,土地流转大多在农户与农户之间进行,参与流转的土地规模小,流转率地,流转方式单一。90年代中期,通过全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2.3%,土地流转面积占可用耕地总面积的2.9%左右。4到了1998年,通过对我国8个省份的调研,这一比率就达到了3%~4%之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省,这一比率在7%~8%之间。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人口脱离农业生产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再加上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明显加快。目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地区,土地流转比率已经达到1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到达了20%~30%。
4.3.2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极不均衡,存在区域差异
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不均衡,不仅在区域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就连在同一区域的内部之间差异也比较大,主要表现为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大于西部、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外,还包括制度环境、社会习俗、传统观念等因素。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农民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呈多元化,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小。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民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对土地依赖性较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总体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发展的总体态势。特别是在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公共事业征地和企事业单位征地使得西部地区的土地流转规模不断加大。
4.3.3土地流转方式和参与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最初主要采用的是委托代耕的方式,随着近几年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有出现了转包、转让、互换、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方式。从土地流转的组织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和集体统一流转两种。自发流转有土地转让,土地转包,,土地抵押方式,而集体统一流转主要有反租倒包方式、土地入股方式和互换方式。目前农户间的自发流转土地占较多的比重。根据重庆市2006年的统计数据,在所有土地流转方式中,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以及其他方式所占全部土地流转面积的比率分别是50.33%、
4
陈锡文,韩俊 《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和里流转》[M] 《研究与学习》2002(6)
29
20.31%、17.18%、8.67%、1.18%和2.33%5
在参与土地流转的经济主体方面,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早期的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农户与农户之间,但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投资农业的经济主体也变得多元化,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上表现为很多农业公司、种植养殖大户、农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单位、专业性农业合作组织等也都参与了土地流转。
4.4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存在的问题
4.4.1 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
独立、明晰、完备的土地产权关系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前提。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处于两权分离状态,即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拥有土地的承包使用权。这种不完备的产权关系使得农民只能通过利用土地使用权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收益,而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各项权能带来的收益,如对土地的交易权和处置权等。同时,对于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使用权的使用期限,现行的国家法律规定为30年。这一对承包权期限的规定动摇了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决心,造成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目标短期化,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中的集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理论上来讲,农村基层组织(农民所在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可以代表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但实际上,农村土地所有权利的行使却是由农村基层干部说的算,一些地方基层干部按照个人的意愿,甚至是为了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利用手中的职权随意干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正常运行,如在“反租倒包”的土地流转方式中,强制性以较低的价格从流出土地农民手中获得土地经营使用权,又以较高的价格将土地转出,名为“反租”,实为“倒包”,产生土地流转市场的“寻租”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收益,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基层组织以公共利益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由,将农用地转让出去用于非农业生产,或是商业用途或是房地产开发,不仅违背国家法规政策的规定,也对我国农业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正是这种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界定的不清晰,一方面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获得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相应正常收益;另一方面又使得一些地方基层组织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强制干涉土地流转过程,随意更改
5
数据来源于: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课题《重庆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制度设计的方法和途径探索》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学分析(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