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乙烯分子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杂化后的3个sp2杂化轨道呈平面三角形,而剩下的未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3个sp2杂化轨道构成的平面。2个碳原子各以2个sp2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2个碳氢σ键,而2个碳原子之间又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因而四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另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两个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π键是不能旋转的,所以乙烯分子中的双键是不容旋转的。
10. OF2与H2O的立体结构相似,同为角形,但水分子的极性很强,而OF2的极性却很小,这是因为:(1)从电负性上看,氧与氢的电负性差大于氧与氟的电负性差;(2)OF2中氧原子上有两对孤对电子,抵消了F—O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F而产生的极性。 *11(略) *12(略)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构成固体中的粒子在微观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观察教科书中的图3-5玻璃的结构示意图,构成玻璃的粒子无周期性的排列,是无序的,所以玻璃是非晶体。
2. 利用晶体与非晶体的性质差异来鉴别玻璃和宝石。宝石是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和各向异性,可用硬度、熔点、折光率等性质来鉴别宝石。
(1)可观察宝石的形状,具有多面体的外形;实验它的硬度,可在玻璃上划出痕迹,初步确定它是晶体 。 (2)可利用宝石的折光率鉴别; (3)可利用X-射线衍射仪鉴别。 【学与问2】
问题给出了金属钠、金属锌、碘、金刚石的晶胞示意图,要求确定每个晶胞中平均所含原子的个数,这是学习有关晶体常识的一个难点,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空间想象力。开始可借助于模型分析,慢慢再建立模型想象。 (1)所有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晶体可以看作是晶胞在三维空间里共面堆积而成。每个晶胞的上、下、左、右、前、后共有六个与之共面的晶胞。处于晶胞顶点的粒子,同时为8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8属于晶胞;处于棱上的粒子,同时为4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4属于晶胞;处于面上的粒子,同时为两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2属于晶胞;处于晶胞内部的粒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2)应用以上方法,便可确定四种晶胞中平均所含原子(或分子)个数。 金属钠:8×1/8+1=2金属锌:8×1/8+1=2 碘:所含碘原子为2×[8×1/8+6×1/2]=8 金刚石:一个晶胞平均所含碳原子数为8×1/8+6×1/2+4=8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构成固体的粒子在微观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 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最科学的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3. (1)顶点:8×1/8=1面心:6×1/2=3所含原子数为1+3=4 (2)顶点:8×1/8=1面心:6×1/2=3体内:4 所含原子数为1+3+4=8 (3)顶点:8×1/8=1面心:6×1/2=3所含原子数为3×[1+3]=12 4. 2种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
1. 由于金刚石、硅和锗的晶体都是原子晶体,形成晶体的粒子均为原子,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共价键,所以熔、沸点和硬度的大小由共价键的强弱决定。由于碳、硅、锗三种原子的半径依次增大,各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的键长依次增大,键的强度依次减弱,所以金刚石、硅和锗的熔点和硬度依次下降。
2. 此说法不对。“具有共价键”并不是原子晶体判定的唯一条件,分子晶体的分子内部也有共价键,如冰和干冰晶体都是分子晶体,但H2O和CO2中存在共价键。对原子晶体的认识除了要求“具有共价键”外,还要求形成晶体的粒子是原子。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2.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3.
4. 只认识到冰中含有共价键(即氢元素和氧元素之间的共价键),而没有认识冰晶体中水分子与其他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不是化学键,所以误认为冰是原子晶体。
5. 属于分子晶体的有:干冰、冰、硫磺、C60、碘、白磷、苯甲酸、稀有气体的晶体、氧的晶体、氮的晶体; 属于原子晶体的有:金刚石、石英、金刚砂。 6. 参照教科书图3-14制作。
*7. 要数出一个CO2周围紧邻多少个CO2,可以以教科书图中的任一顶点为体心在其周围“无隙并置”八个CO2晶胞,周围紧邻的CO2分子数为12个。
或利用晶胞进行数学计算:与任意顶点CO2紧邻的CO2是该顶点所处面的面心,共有三个分子。若以该顶点形成立方体,则需要八个与此相同的晶胞,则由3×8=24个紧邻CO2,但每一个CO2都属于两个晶胞,所以总数应为24÷2=12个。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1】
(1)取16个直径相等的球体(可用容易得到的一些代用品,如泥球、玻璃球或药丸等),在平面上排成一正方形,每排都有4个球体。在这种放置方式中,每个球体周围都有4个球体与其紧密接触,得到配位数为4的放置方式,称为非密置层放置。
(2)同样取16个球体,在平面上也排成4排,第二排球体排在第一排球体的间隙中,每排均照此方式排列。在这种放置方式中,每个球体周围都有6个球体与其紧密接触,得到配位数为6 的放置方式,称为密置层放置。
除上述两种紧密接触的放置方式外,没有第三种方式。 【学与问2】
(1)取8个直径相等的球体,每4个球体按非密置层放置并粘在一起;在三维空间里,把两层球体按球体在同一直线上堆积,形成一立方体,这种堆积称为简单立方堆积。每个晶胞含有1个原子。
(2)取12个直径相等的球体,每4个球体按非密置层放置并粘在一起,把上层球体放在下层球体形成的凹穴中,每层均照此方式堆积,这种堆积方式称为钾型。形成的晶胞也是一立方体,每个晶胞含有2个原子。
非密置层在三维空间里的紧密接触除上述两种方式外,没有第三种方式。 四、习题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 电子气理论认为金属键是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有,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了金属键。
金属晶体里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因此金属具有导电性;当金属某部分受热时,该区域的电子运动加剧,通过碰撞,电子将能量传递给金属原子或离子,这样能量从温度高的区域传递到温度低的区域,因此金属具有导热性;当金属受到外力时,晶体中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并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金属键并没有被破坏,所以虽然发生了外形的变化,但不会断裂,具有延展性。 5. (1)Ne(2)Cu(3)Si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高考回归课本资料——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