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子信息产品成为台湾出口增长的新支柱
伴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从80年代中期起,电子信息产品取代纺织品及其相关产品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商品。2000年台湾电子、资讯与通讯产品出口512.5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4.54%,而纺织品出口152.19亿美元,所占比重仅为10.25%。[6]
3.技术密集产业成为台湾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来源
从劳动生产力角度观察能够更直接看出,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的技术密集产业是90年代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据台湾“经建会”专家的研究分析[7],1991-1999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平均为6.5%,就其增长来源构成看,劳动生产力增长5.1%,就业增长1.4%。而台湾劳动生产力仍能维持5.1%的增长水平,主要因为技术密集工业劳动生产力大幅增长,促使制造业劳动生产力持续提升。1991-1999年台湾技术密集工业劳动生产力持续平均增长7.4%,而传统工业及基础工业劳动生产力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下降至2.5%及4.8%,由于前者的明显提升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后者的下降,使制造业劳动生产力增长率平均达5.3%,高于整体劳动生产力的增长水平。
(二)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成为台湾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自80年代中期起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使台湾传统的出口市场受到严峻的挑战,出口增长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发展,两岸逐步形成了互补互利、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大陆市场成为支持台湾经济发展新的越来越重要的动力来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祖国大陆成为支持台湾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出口市场
如上所述,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主要是以美国市场空间来支持其经济发展的,但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台湾对美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0年占总额的23.5%。与此同时,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使台湾较顺利地实现了发展空间的转换,祖国大陆市场逐渐成为支持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市场空间。2000年,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额(不含香港市场)达261.6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为17.6%,大陆市场追赶美国市场进而将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的趋势已十分明显。[8]
2.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
台湾产业结构能够从以劳力密集产业为主向以技术及资本密集产业为主转变,在相当程度上也得益于祖国大陆市场的支持。在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转移劳力密集产业的最主要基地。那些在岛内不具竞争力或已失去优势的产业,由于在大陆寻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新机会,所以没有遭遇倒闭破产的命运,没有拖欠银行债务而增加其呆账,台湾产业转型因此得以较为顺利进行。
在另一方面,到祖国大陆来投资设厂的台商,其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有许多仍自台湾进口,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产业产品,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岛内相关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推进台湾产业的转型过程。90年代中后期,祖国大陆又开始承接台湾较为成熟的电脑及半导体等产业。
3.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保证了台湾维持较雄厚的外汇储备
1997年台湾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强有力后盾,是其拥有较雄厚的外汇储备,而台湾对大陆贸易连年大量顺差则是台湾外汇储备增加的最大来源。从1993年起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额每年均超过其总体贸易顺差额,也就是说若无对祖国大陆贸易顺差,台湾总体外贸将呈净逆差,以2000年的情况来看,台湾总体外贸顺差额仅83.1亿美元,而对祖国大陆顺差额则达204.5亿美元,后者比前者多121.4亿美元。显而易见,倘若没有稳定的祖国大陆市场,台湾国际收支经常账项不可能维持顺差,其外汇储备也将大打折扣。
(三)公共投资的较快增长弥补了部分外需与民间投资的不足
面对内外经济环境剧变所引发的内外需求均呈不足的状况,台湾当局从80年代末起加速推动公共建设投资,1991年起又实施规模空前庞大的“六年建设计划”,大力推动各项重大公共建设工程。80年代末期以前,台湾“政府”固定投资占总固定投资的比重基本在20%下,1989年达21.3%后逐年上升,1994年升至29.8%。公共投资持续扩大,带动了内部需求的扩张。1986-1990年台湾内部需求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率为86.4%,到1994年这一比率已提高到96.9%。[2](P56)90年代上半期台湾经济维持中速增长,当局固定投资的持续增加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财政困难及公共工程执行进度落后等原因,台湾当局公共投资的增长逐渐减缓,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相应减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工作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