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并外照射治疗NSCLC近期效果(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25I放射性粒子(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特点为靶区放射剂量高而正常组织剂量低,可在肿瘤局部形成持续低剂量率的照射,相当于多次超分割放疗,降低了氧效应对放射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肿瘤细胞的再增殖。近几年来,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已有报道,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满意[1]。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一些国内外早期报道多为术中植入[2],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布源有时受解剖学上的限制,内照射剂量分布难以达到要求。125I粒子植入联合外照射从理论上讲可取长补短,更好地遵从放射物理学要求。本文用 125I粒子植入联合外照射治疗1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非小细胞肺癌病人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52~78岁,平均67岁。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6例为初治,因高龄拒绝外科手术者4例,并发心脏病者2例;6例为手术后经胸部CT诊断为复发而无全身远处转移者。12例均为周围型。病理类型:腺癌7例,鳞癌5例。肿瘤直径2.0~3.0 cm者5例,3.1~5.0 cm者7例。入组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植入系统 125I粒子植入系统由北京飞天公司生产。125I粒子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制造,外包钛合金,长4.5 mm,直径0.8 mm,半衰期59.43 d。每颗粒子源放射活性强度为9.25 MBq。每颗粒子组织间有效作用直径17 mm。
1.2.2 125I粒子植入方法 病人按放射治疗要求摆好体位,行CT扫描,层厚5 mm。将CT片逐层输入125I粒子植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三维重建,选择进针点,设计进针路线和方向。先设定内照射剂量为90~100 Gy,计算所需粒子总数和间隔。根据病人病变部位选择合适体位,将自制定位珊格放于体表。定位后局部消毒,铺无菌巾,局麻。CT导引下进针,到达要求的位置后,连接植入枪依次植入粒子,间隔10 mm。植入术完成后,CT下观察有无气胸、出血,并获取CT 扫描定位像。将获得的CT 扫描定位图像再次输入TPS,计算实际内照射剂量。
1.2.3 外照射方法 125I粒子植入后4周左右按放射治疗要求摆好体位,体膜固定。CT扫描,5 mm层厚。观察肿瘤退缩情况,并将CT片逐层输入外放射治疗TPS。参考 125I粒子植入术前CT 扫描结果,勾画靶区(包括残留肿瘤和亚临床灶),给予3~4个射野、6 MV X线照射,剂量50~60 Gy/(25~30)次,要求双肺V20小于25%。
1.3 疗效判定
按WHO标准分为完全消退(肿瘤完全消失)、部分退缩(肿瘤体积缩小≥50%)、无变化(肿瘤体积缩小<25%)、进展(肿瘤体积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病人接受外放射治疗后随访6~16个月,每3个月复查胸部CT扫描。肺损伤程度按RTOG分级标准判定[3]。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125I粒子植入术后4周,肺部肿瘤部分退缩者10例,无变化2例,无完全消退者。12例病人接受外照射治疗后随访6~16个月,每3个月左右复查胸部CT,结果肿瘤完全消退者6例,部分退缩6例。长期生存率在随访中。
2.2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本组12例病人接受 125I粒子植入术中发生少量气胸者1例,经即时空针抽气好转;术后4例出现咳血痰,给予止咳和止血药物后1~2 d症状消失;粒子局部脱落者1例。外照射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发生肺放射性损伤0级者1例,Ⅰ级者6例,Ⅱ级者1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并外照射治疗NSCLC近期效果(2)在线全文阅读。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并外照射治疗NSCLC近期效果(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