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外煤化工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处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美国十分重视煤化工技术开发,但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投资。近年由于世界石油价格持续升高,美国开始了清洁煤的利用。2006年美国提出推进一揽子洁净煤深加工计划,以增加国内能源供应,满足美国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内容主要涉及:通过煤炭液化技术生产石油、醇类等液体燃料,通过煤炭气化技术合成天然气;通过洁净煤发电技术建设总装机1亿千瓦的发电厂,开发煤氢转化技术以及开发碳的捕收技术等。预计到2025年,美国实施煤电转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等煤炭转化技术将吸引5150亿美元的资本投资,同时将新增11.8亿吨煤炭需求。使美国煤炭总需求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亿吨。
2.2 联邦德国
每年联邦德国用煤 84.8Mt(不包括褐煤),炼焦用煤占 32.6%,为 27.6Mt,煤焦油
- 4 -
年产量约 1.4Mt。全国钢铁等企业的焦炉生产的煤焦油集中到五个焦油加工厂进行加工,生产的化学 品达 500 多种。电石乙炔化工方面曾有很大发展,当前在技术上仍有改进。在煤的加压气化和直接液化研 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进展。
2.3 日本
日本由于其钢铁工业很发达,炼铁等冶金用焦炭需要量很大,因此炼焦用煤占 66%,为70.5Mt。每年的煤焦油产量达 2.4Mt,提供了全部萘的工业来源。以电石乙炔 为原料生产的醋酸乙烯在其总产量中占 23%。
2.4 南非
南非是当前世界上仍拥有煤间接液化工厂的地区,有 SASOL-Ⅰ、SASOL-Ⅱ、SASOL-Ⅲ三座合成液体燃料工厂,年加工煤共约 33Mt,生产汽油、柴油、喷气燃料等油品数百万吨,副产气态烃、 乙醇、氨、硫等化学品数十万吨。
2.5 中国
中国煤化工从总量上来看,2006 年在建煤化工项目有 30 项,总投资达 800 多亿元,新增产能为甲醇 850 万吨, 二甲醚 90 万吨,烯烃 100 万吨,煤制油 124 万吨。而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 3400 万吨,烯烃 300 万吨, 煤制油 300 万吨。2006 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政策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以期规范和扶持煤化工 产业的发展。2006 年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 2007 年是中国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的一年,在国际油价一度冲击百元大关、全球对替代化工原料和替 代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的背景下,中国的煤化工行业以其领先的产业化进度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组成部分。
- 5 -
3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
3.1 传统煤化工发展潜力有限
传统煤化工包括煤焦化、煤电石、煤合成氨等领域,在油价大幅度攀升的背景下确立了 一定的成本优势。然而,由于这几个领域技术门槛较低进入者众多,同时能耗大、污染严重 等,目前已经被国家政策列为限制发展的范围。尤其是焦炭和电石行业,由于产能快速扩张致使生产能力已经明显过剩,行业竞争激烈,其增长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 总体上来说,传统煤化工领域由于技术含量低、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相对石油 化工仍然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增长潜力比较有限。
3.2 新型煤化工前景好
煤化工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主要是指煤代油,其中甲醇、二甲醚、煤制油是煤代油的三条 路径。从应用和技术成熟度上来说,二甲醚能够广发的适用交通等领域,所以发展空间最广 阔,向这一领域发展的上市公司值得投资者关注。
3.2.1市场需求
能源的紧缺是卡在我国经济发展咽喉处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原油 44%需要依赖进口的状况让我国经济命脉紧紧地的被国外能源供应扣住。 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状况仍将加剧。 同时由于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 决定以煤炭为基础的煤基新能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按照目前年进口石油 2 亿吨的总量来看,如果未来煤代油能替代其中的一半的话,将大概 需要大约 8.5 亿吨原煤,对煤的需求量增加 40%多,这无疑展现了煤化工发展前景。尤其是在成品油需求量最大的交通领域,煤代油的发展潜力更大。
3.2.2 成本优势
过去几年的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煤炭价格比价优势日益明显,终于量变演化成为质变,
- 6 -
推动了煤代油的大发展。按照目前的普遍测算,如果石油价格在 40 美元/桶之上,煤代油项目将能够明显盈利。而且随着煤代油的大规模产业化和技术进一步成熟,煤代油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这一盈利门槛也会进一步降低。
3.3 政策导向决定煤代油的发展
煤代油虽然具备广阔市场前景和成本优势等有利因素,然而其发展依然需要政策导向的催化。目前煤代油成本优势明显,然而如果考虑到生产煤代油过程中的安全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则其成本优势将缩小。另外更为关键的是前石油储存、运输、消费的基本设施相 当完善,然而煤代油如果要大规模推向市场,则务必要对以上的相关设置做大规模改进,如煤代油首先要对汽车发动机作改进等,否则煤代油市场推广将是一句空话。 以上两个问题在煤代油发展初期, 要依靠政策扶持来解决, 所以政策导向将对这一行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3.4 甲醇二甲醚是目前煤代油发展最为成熟的方向
煤代油的三条路径,我们认为甲醇二甲醚将是最为可行的发展方向, 目前看来二甲醚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最为明显。
3.4.1 甲醇
甲醇由于甲醇项目巨大的利润吸引,大量的资金涌入这一行业,目前已建加上规划在建中的项目近 1900 万吨年生产能力。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到 2010 年甲醇供应就将明显过剩。另外甲醇在替代交通领域原料上,存在热值低、机械腐蚀性等难以克服的问题,所以关于甲醇汽油的相关国家标准迟迟不能推出。 甲醇项目从现实情况来看很难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3.4.2煤液化制油
煤液化制油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南非的 SASOL 就利用这种技术解决了南非全国
- 7 -
40% 的油品需求。然而这一项目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生产 1 吨油大约需要 10 吨水,环保的压力也是惊人的。所以,这种项目的发展只能解救我国一时之需,大规模推广则可能对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难以获得政策全面推开的支持。
3.4.3 甲醚
目前二甲醚是民用市场上最为成熟的替代燃料。 二甲醚和天然气混合燃烧或者直接燃烧比目前 LPG 具备千元以上的成本优势,另外在最重要的交通领域,二甲醚也是很好的柴油替代品。在政策导向上,06 年 7 月发改委出台的关于煤化工产业管理意见上,也明确的将二甲醚定性为具备前景的能源替代品,适合我国能源结构的燃料,这意味着二甲醚项目将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
3.4.4 关于煤代油概念的投资建议
目前已经开始从事煤代油的上市公司一般生产规模都较小, 大部分是十万吨级的, 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普遍影响不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煤代油概念就没有挖掘潜力, 一是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正在建设百万吨级的煤代油项目, 项目投产后很可能注入上市公司; 二是部分上市公司直接在煤代油领域扩张。具备这两种情况的上市公司,都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煤代油项目虽然产业前景好,然而并非是一片坦途,使用煤代油的各类配套设置如果不能完善,这一产业的发展仍将受阻,这些都有待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解决。所以很多向这一领域发展的上市公司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业绩增长,这就决定这一概念不会立即成为目前的阶 段性热点。然而新能源发展方向不可逆转的背景,决定这类上市公司未来增长空间很大,适合长线投资者持续跟踪。
- 8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毕业论文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