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席,也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述。
(在陈述我方观点之前,我想先说明一点:只有在大部分人都守法的前提下,法律才能够发挥其作用,而遵守法律靠的是道德,是良好的道德素养督促我们去守法。)
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认为 道德比法律更能维持社会安定。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法律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用以维护统治阶级权益的条文;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创造者、承载着者以及推动者均为民众。社会安定不仅仅是没有犯罪,更应该是安定的内心。社会表象的安定,究竟有多少人是出于高尚的道德,多少人是畏惧法律,我们无法具体量化。所以在考量何者更能维持社会安定时,应该讨论谁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安定的内在因素,比如贫穷与独裁。由于此辩题并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所以比较某一具体的法律与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我方认为应该从法律与道德二者的本质与特性进行比较。
《辞海》指出: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用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条纹。在统治阶级与人民利益相符合时,法律才与道德同时起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但是要达到真正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我方认为应该以道德为主 法律为辅。理由如下:
首先,法律只惩恶不扬善,而道德具有扬善性。影响社会安定的贫穷,独裁,等等因素的解决需要民众以及统治者有一颗向善的心,不同行业的不同道德均指导着各自的行业向着更好更善的方向发展。师德,医德,官德等等道德都不仅仅像法律一样是行为准则,而更加是一个良好的指引,引导我们向更加进步、文明的方向发展。
其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实际的变化而变化,良好的适应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道德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标尺,所以它能在不依赖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而法律却有它的滞后性与局限性,法律总是在道德完备建立之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制定,并且在发现漏洞之后再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法律有诸多局限性,它只能从表面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不能感化人们的内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不安定的内在因素。而道德来源于民众,民众
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安定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在统治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相悖时,法律就成了社会安定,时代进步的绊脚石。周厉王、秦始皇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严苛的法律恰恰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诱因。晚清的腐朽也一度让中国站在世界潮流之外,新思想新道德已悄然流传,而愚昧严苛的法律却镇压了人们的探索和反抗,不得不说,法律条文此时起了反动的作用。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治到法制,最后达到德治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道德和法律不是对立的,二者相互补充,但道德更为重要。我方承认在道德缺失的时代法律在打击犯罪方面的确起了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但是就能够由此推出法律比道德更能维护社会安定吗?很显然,不能。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道德比法律更能维持社会安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道德比法律更能维护社会安定 一辩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