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图表判读技巧
读天津市年平均等日照时数线分布图(单位:小时),完成1~2题。
1.影响天津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势高低 C.海陆位置
2.甲地日照时数少的原因是( ) A.地势低洼,气压低降水多 B.热岛效应强,蒸发较旺盛 C.建筑物密集,遮挡阳光多 D.大气污染重,阴雨天气多
B.经度位置 D.纬度位置
答案:1.C 2.D
等水压线是指水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在等水压线上各点的水压相等,即这些点上的水在水压作用下都可以升到同样的海拔高度。下图为华北局部区域某时期深层地下水等水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下列四地中水压最大的是( ) A.北京 C.德州
4.天津的水压值可能是( ) A.-8米 C.-35米
B.-46米 D.-53米 B.沧州 D.衡水
答案:3.A 4.B
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 cm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见的深度。下图为中国沿海夏季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 A.海水深度变小 C.海水深度变大
B.水质较清的暖流流经 D.水质较浑的寒流流经
6.冬季时,乙处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 )
A.向东移动 C.向西移动
B.向南移动 D.向北移动
7.从总体看,图示各海域中渤海透明度最低的原因是( )
①表层浮游生物密度大 ②周围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③入海河流含沙量大 ④海域较封闭,污染物难扩散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5.B 6.C 7.D
初步核算,“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额完成下降17%的约束性目标,为实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下图完成8~10题。
8.下列行为最有利于我国完成“约束性目标”是( ) A.南方加强水电开发,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B.宁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弃风限电数量 C.北京大量增加电动轿车,减少燃油车比重 D.广东进行产业升级,增加造船等重工业的比重 9.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有( ) A.森林蓄积量2020年达13亿立方米
B.我国碳排放量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 C.森林面积2020年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 D.非化石能源比重占能源总量比重达15%左右 10.如果达到图示目标,则我国( ) A.海平面停止上升
B.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C.雾霾现象会消失 D.原始森林面积明显增加
故B项错误;森林面积2020年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故C项正确;非化石能源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故D项错误。第10题,虽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减少,但影响我国海平面上升的因素还有世界其他国家,故A项错误;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明显增加,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更大发挥,所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故B项正确;雾霾现象可能减轻;但不会消失,故C项错误;森林面积主要是人工林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8.A 9.C 10.B
豆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它的生产和饮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传播。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它的时长关系到豆腐的产量和质量。时间太短,豆粒不易磨细,豆蛋白溶出少;时间太长,豆粒会发酵变酸。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分为甲至戊五大地区),读图完成11~13题。
11.推断福建豆腐生产中心出现时期较早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质较好 C.人口迁移
B.土壤肥沃 D.地缘优势
12.造成南北方泡豆时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C.市场
B.气温 D.技术
13.豆腐烹饪方式存在地区差异,有的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有的则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这两种代表性烹饪方式分别出现在( ) A.甲、戊
B.乙、甲
C.丁、乙 D.戊、丙
答案:11.C 12.B 13.B
读某边防检查站(45.2°N、84. 6°E)地区图,完成14~15题。
14.边防检查站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是( ) A.四季多大风天气 B.常有泥石流灾害 C.水草丰美,森林广布 D.四季严寒,冰天雪地
15.图中铁路选线主要考虑因素是( ) A.靠近湖泊,供水方便 C.方便村镇间的联系
B.山谷地带,工程量小 D.不易发生雪崩灾害
解析:第14题,根据题干信息和地形图材料,首先判断出该地区是我国西内陆边境(阿拉山口地区),其次判读地形图得出边防检查站所在地为峡谷地形,风力强劲,答案选A。西北内陆降水少,且检查站附近无河谷,泥石流不易发生;这里气候干旱,在检查站附近地势较低地区森林少见;检查站地势较低,夏季气温高。第15题,高原和山区铁路选线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地形对工程量的影响,选B。 答案:14.A 15.B
2016年12月22日,我国首颗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提升了我国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能力。下图为大气热量传递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图中首先增强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17.碳卫星通过 “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并传回数据,监测中心对数据处理分析后,输出我国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图。这一过程应用到的现代技术是( ) A.GIS和GPS C.RS和GIS
B.GPS和RS D.VR和GIS
答案:16.B 17.C
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有关、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18~19题。
18.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作用 C.生物作用
B.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19.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 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露——潜蚀作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专题18图表判读技巧(高考押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含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