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其他Guiyou Cui等[16]对山麻杆的叶和枝进行提取,得到一种化学结构为异鼠李素-3-O-β-D-木糖苷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假单胞菌、对抗生素敏感的杆菌以及一些霉菌,如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素、红色毛藓菌有一定抑制作用,MIC为50 μg/ml。赵晨曦等[17]报道,丁香挥发油中含有两种化学成分(丁子香酚和石竹烯),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这两种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十分敏感,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敏感。
2.2 中药代谢产物的抗菌作用另外,有些中药经肠道厌氧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严梅桢等[18]报道黄芩汤代谢产物对分别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有明显保护作用,而黄芩汤对由该两种菌引起的伪无菌小鼠死亡均无明显保护作用。
3 中药的联合抑菌作用
3.1 中药联合中药常常由多种药材组成,在此过程中也显示了药间协同现象。复方双花口服液(金花、穿心莲、连翘、麻黄、辛夷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9]。卢芳国等[20]研究了12个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发现由麻黄、杏仁、甘草、黄芩、鱼腥草等组成的方剂抑菌效果最为明显。
3.2 中西联合一般来说,中药的直接抑菌作用弱于抗生素,因此也有报道中西药联用,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毛理纳等[21]观察黄连、大黄合用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发现大黄合用头孢他啶组,黄连合用头孢他啶组,单用头孢他啶组和单用黄连组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0%,20%,50%,65%。说明黄连或大黄合用头孢他啶可增强大肠埃希菌的抗感染作用。熊南燕等[22]报道鱼腥草注射液体内外无抗菌活性,却对兔体内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抗菌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
但是,某些中药注射剂与某些抗生素配伍静脉滴注可致药液pH发生改变、浑浊、沉淀、微粒显著增加,随之颜色也发生改变药效降低[23]。因此我们还得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4 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作用
耐药菌的感染目前比较严重,临床缺乏有效手段。而中药对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能提高耐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使抗生素最大限度地杀灭细菌。同时,研究证明:细菌对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中药复合制剂。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可能就已经逃避了细菌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或是对耐药菌有增敏或逆转作用[24]。芦亚君等[25]研究了三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3种方剂对耐药大肠杆菌的作用,发现这三种方剂能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部分或全部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作用。
4.1 细菌耐药的机制王静等[24]报道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主要有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遗传机制有:①基因突变,②耐药基因的捕获。生化机制包括:①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②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钝化酶;③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数目改变,使之不与抗菌药物结合;④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使之不能进入菌体内;⑤细菌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排出菌体之外以及细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两个或更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
4.2 中药逆转耐药中药逆转耐药主要有三方面作用:①中药消除R质粒;②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③中药抑制耐药菌抗生素主动外排泵[24]。
4.3 逆转细菌耐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6]目前选择的中药以清热解毒类药物为主,而此类药物大多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与逆转细菌耐药性的机理是不同的,抗菌能力的强弱与逆转细菌耐药性之间是否在相关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中药成分复杂、多样,决定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有必要对中药的全组分进行提取,定向分离,研究不同组分的药效和机制,尤其是提高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中药抑制试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等。中药作为抑制剂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要获得可用于临床的中药抑制剂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但中药抑制剂作为纯天然无毒制剂,将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中药抗菌研究进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