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务驱动法管理学教学模式
(一)模型构建
教学过程纵向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课前阶段教师主要内容包括三项:第一,教师确定任务的实施方式,即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要求,确实采用案例式、实践调研、沙盘模拟等任务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二,确定了任务的实施方式后,就需要将任务和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融合,合理地将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内容融合进任务中;第三,任务的分派,主要是将教学任务提前布置给各个教学小组,明确完成要求与提前进行教学任务预习。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接收、素材整理与任务准备、任务完成三个阶段。课中阶段教师主要内容包括各项目组任务完成的点评和融入理论两部分内容,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完成汇报和知识的接收两项内容。课后阶段教师主要进行任务的总结,进行任务的丰富与完善,学生主要进行任务的完善,并形成最终的任务终稿,提交老师。
(二)模型实施的关键要素
1.任务的选题方法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管理学教学模型中,任务的设计是核心要素,如何设计任务、选择任务的实现形式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任务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沙盘模拟、企业调研、调查分析、场景重现等方法,要根据课程大纲的内容安排,在每一章节上选择适合的方法。
2.任务的结合性设计
任务的结合性设计主要是任务的选题方法和所讲授的章节内容要完全的融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紧扣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触类旁通。紧扣章节内容是前提条件,任务驱动的目的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教会学生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是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教师本身是研究者、更是行动者。设计任务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师的能力。
(二)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管理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管理学的理论,更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能力,为管理类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供后续研究和学习的方法论。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学教学模式能够对管理学的教学方法提供较好的探索,能够有效地解决应用性的问题、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同时也能够为管理类学科专业课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尝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赏析(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