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